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为什么越来越多离职员工疯狂吐槽老东家?

为什么越来越多离职员工疯狂吐槽老东家?

吉宁博士 2018年3月19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有时候,社交平台也会给企业带来“大麻烦”——比如,离职员工在社交平台吐槽老东家,这个问题让人力资源管理者头疼不已,对PR来说更是大灾难。

之前就有某IT行业知名人士离职后在朋友圈里发文吐槽老东家克扣员工、没有商业道德;还有员工离职后在公司的官方微博向老板投诉,自己的直接领导管理霸蛮,站队排外……

无论是真的心有不平,还是恶意抹黑,员工离职不能“分手快乐”,把曾经的“家丑”在社交平台这种高度公开、高速传播的地方外扬,对雇主品牌都是极大的破坏。一旦出现这种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者下一步再想招人,可以说难上加难!

更糟糕的是,员工吐槽、离职相杀这种现象,有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这是为什么呢?

01

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和贫富差距的巨大鸿沟,让很多人有了潜在的“仇视”心理。这种心理会让人们对占据资源优势的群体更加刻薄,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

例如,如果一个985高校毕业的职场新人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或许都会被人发酵成整个学校的无能,整个国家教育的失败,一副大清要亡的架势;如果一家500强企业被曝出了丑闻,在事实的真相没有大白之前,人们也更愿意无条件选择相信——先站在正义的高地指责一番再说!

这固然让人无奈,可是很多盲目的群情鼎沸,都来源于此。

02

由共享经济所带动的互相评价的机制,也延伸到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中。

在使用打车软件的时候,大家一定深有体会,你要给司机的服务评分,平台也要给你做信用评价,在这种双方互评的机制下,对彼此形成监督和促进;雇主和雇员也是一样。

如今大家越来越追求言论的自由和开放,心里有什么想法,就一定要表达出来,想想自己在社交网络的吐槽一呼百应,点赞爆棚,会不会有些暗爽呢?公司有做的不当之处,员工离职也难免有怨气,如今有平台,有理由,有胆量理直气壮地怼回去了,干嘛要压抑自己呢?

人力资源管理者该如何应对?

说到这,人力资源管理者就要关心了:身正不怕影子斜,管理好员工关系,和员工好聚好散是根本,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人无完人,防不胜防,遇到离职员工回踩,应该怎么处理呢?

功夫在平时

如果公司平时对待员工严苛,只在人家离职的时候好言相劝,想必也不回给员工留下好印象。

最好的做法就是平日里落实有人情味的人事政策,而且,还要鼓励员工在社交平台分享工作的点滴。如果公司为员工营造了平等、积极的工作氛围,那么大家传递出的信息,就一定会是正面的公司形象。

要知道,一个再牛的PR写再漂亮的文案,也比不过员工们的真情流露。这样,不仅会把员工回踩的概率降到最低,即使出现了个别问题,已经塑造起的雇主品牌也不会被轻易破坏。

重视福利待遇

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把精力都放在了招人上面,孰不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人招齐了就皆大欢喜,却忽略了对员工的福利和关怀,难怪有人离职时心寒。

福利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物质的层面少不了,精神上的关怀也不能缺。如果有条件,最好为员工安排定期的心理疏导,给员工一个表达的机会,这也是一种收集反馈、改进工作的好方式。让员工把公司作为宣泄的出口,有什么问题共同协商、内部解决,既无损双方形象,还解决了误会和矛盾,总好过在社交平台上闹得两败俱伤。

那么公司能不能获取员工足够的信任,让他们在内部说出真实的想法呢?这又回到了第一个关键——功夫在平时,严而不苛、自由而不懒散、包容而不纵容的制度和文化是根本。

总结来说就是这么个道理:防守是最好的进攻。

雇主品牌其实很脆弱,哪怕一个黑点或许都会颠覆公司的形象。等到事情发生,再去拼命公关,拼命挽回,都是亡羊补牢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员工关系,最大限度避免这类事件发生。

离职像分手,既然曾相爱,何必再相杀?想“分手快乐”,就做个有心的雇主,做个感恩的员工,彼此成全吧!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或已标明来源,纯属学习与公益需求,版权及观点归属原作者。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来源不明的文章,如果涉及到版权要求,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尊重您的知识版权,并按要求删除处理

推荐: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