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人力资源管理者揭招聘“潜规则”:名校,研究生,必须的!

人力资源管理者揭招聘“潜规则”:名校,研究生,必须的!

吉宁博士 2018年1月31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在一期节目中,人力资源管理者抛出“会对非985院校的大学生区别对待”的话题,他们认为名校学生更聪明,基本素质更高,对相关工作也更容易上手。

为何不筛选非名校的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者经理表示:成本太高。

这个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到几点:

英语水平。普通大学,会说过了四(六)级。同样的问题,问到985院校的,一般不会用四六级这样的概念评判自己的英语水平,会用雅思多少分,托福多少分。

计算机水平。“你”(面试的人)的计算机国二刚过,也就刚刚学习计算机编程。像我们技术部刚招来的人,已经非常精通计算机语言了,大部分985院校也这样,现在我们公司让他做一个APP,他组织三四个人就可以做出来。

金融行业为例:985院校的学生大三大四已经参加了大型的金融集团实习,至少6个月。

人力资源管理者问了一个问题:大学中,你认为最让你骄傲或成功的经历是什么?

面试者:院系学生会主席,接受过很多电视台采访。

人力资源管理者:学生会主席,具体做了什么活动?

面试者:活动调动,协助方面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分享了一些985院校的表现,一些人特别专业,在顶级杂志发表过论文,规划好了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发展,经常参加一些国际的交流;一些同学在学校扶持下创业…….

我不喜欢这个人力资源管理者面试方式:盛气凌人,咄咄逼人,但不得不承认她说的是现实。

尤其最后一句话:

你又不是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不了解你啊。你也不是我的老板我的孩子,我不认识你啊。我为什么浪费这个时间,不用手边的而去了解你,把机会给你呢?

其实,她这样直白地讲出来也没什么不好,就怕淘汰你都不说实话。

在招聘中,好的企业和单位优先录取985院校的学生,我认为这已经不算潜规则了。

圆圆,我的高中同学,毕业后应聘到某部工作,招聘条件就写的本科学历即可,但进去之后,她发现上司是浙大毕业的,同批进来的人,两个北交大的研究生,一个北大的本科生。

如果明确写明条件,会让很多人炸毛,说搞歧视,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为了避免这些,很多招聘简历不明确写出来,但那些隐形要求并没有消失。

其实,名校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才是规则出了问题。优秀的人获得更好的机会,这才符合规则。

我们可能会找一些极端的例子来说服自己,比如名校毕业混得不咋样,非名校毕业混得很好,但从大概率上讲,名校总体素质很高,成功的概率也大。

作为非名校学生,首先接受这个残酷的职场现实,才能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

你是名校毕业生,不希望如此吗?

每当觉得不公平时,我经常会问自己,“假如我是他们,希望怎么样?”

如果你是985名校毕业,会觉得普通院校的学生比你更有机会获得那个工作岗位吗?会觉得他们比你能力强吗?

不仅仅是学历,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前同事,新上海人,有2套房子,生了两个孩子。

吃饭时,她说不希望儿子将来结婚找农村的,家里在上海没有房子的。

她也解释道,自己是农村来的,一路奋斗到现在很不容易,内心里真实的感受就是不想让孩子也如此。

道理都是相通的,条件不好时,大家就希望不要根据条件把我们分类;条件好时,就不想妥协去找条件不好的,很多感情也是这种情况。

既然如此,早日放弃白日梦,认清楚现状才是改变的开始。

如果本科就读了名校,好好珍惜机会,你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那就不要落后了。

如果本科没有读名校,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

当然不会。因为名校是敲门砖,人的发展是动态的,具有流动性。

你可以选择考名校的研究生改变学历的现状。即便这条路也不行,我们依然有很多选择。

1没有名校的学历,拥有名校的能力

视频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到,名校毕业生有哪些能力,比如英语、计算机等,无论在什么样的大学,这些都是可以掌握的。

大学时,我同学就有3-5个考托福的,刷了几次成绩,才考得不错。

小宋学长,大学时苦练英语,研究生期间,业余时间去新东方当老师。

就看你想不想如此了,不管名校还是非名校,取得成绩都不会容易,顶多是你聪明,比别人少付出一点而已。

大学四年选择打游戏4年,还是参加实践,图书馆看书,学习一些技能?不一样的选择,毕业后差距天壤之别。

大学时,我们一般体会不到生活的压力,浑浑噩噩的,也没有培养什么能力,结果一毕业就碰壁,职业发展不顺,那该如何办?

不管怎样,先根据眼下条件找到能够找到的工作养活自己,在这个基础上,迅速成为这家公司最优秀的人,做到当下能够做到最好的,逐步发展。

最害怕延续大学阶段的浑浑噩噩,被动地日复一日的重复,不用3-5年,1年差距就出来了。

名校的学历,在刚进入职场时很重要,但在职场几年就看经验了。

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说,凡是看到工作3年还提大学经历的就不要了,这是工作有多差劲,竟然还要用大学做过的事情证明自己?

没有名校的学历,在起跑线上已经落后一些,那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己拥有人力资源管理者眼中认为的只有名校学生拥有的能力。

职场,有实力才走得远。

2曲线发展,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棒棒,我的大学校友,研究生也没有去什么名校;毕业时,一家知名咨询公司要录用他。

研三找实习,他借用了复旦同学的论坛账号,浏览一些实习简历,然后自己去打电话争取了面试机会。

恰好,他跟着导师做过一个流程管理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主管和他聊下来,觉得可以胜任工作,就给了他机会。

当时,其他人都觉得导师的这个项目浪费时间,互相推诿,不想做,而棒棒承担了主要的工作,整个流程走下来,他就对这一类的项目有很系统的方法。

与其他实习生比,他多了2年的经验。

有了这方面的积累,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吃苦耐劳,一毕业这家公司就给了offer。

我的律师朋友大白也不是名校毕业,毕业后在家乡律师事务所工作了2年。

她的一个亲戚是上海一家律所的合伙人。回家过年时,大白主动和他交流了很多。

亲戚觉得她基本素质不错,给了她一个工作机会来到了上海,她表现突出,现在都是律所骨干了,边工作又考研提升学历。

还有一些朋友,先找一个中等企业工作几年,考一些专业证书,通过跳槽也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我认为应该利用各种方式抓到机会,无论你的人脉、亲戚关系,还是大公司的内推名额等,只要抓住了,用实力证明自己就可以了。

哪怕一开始落后,时刻留意各种机会,只要有就抓住它,要不然还能如何呢?

当然,抓住机会的前提是自己准备充分,如果机会来了,你的能力还差一大截,可能你连它是个机会都无法辨别出来。

我还发现了一个特点:凡是能够抓住机会的人,多半都是很用心、积极主动的人。

3换赛道,降维打击

一些名企、好单位竞争激烈,有时也没有必要去和他们竞争,你可以去选择一些其他机会,这样门槛低,机会也多一些。

比如销售,我第一份工作,教师岗位,必须本科毕业,销售就可以专科。

我记得当时整个校区销售人员,本科不超过3个,我就是其中一个,专业+努力,自然脱颖而出。

有时候,非名校也有心理优势,不会有一定要进入名企的心理负担,也能接受多折腾,多尝试,试错成本更低,反正不会更坏了。

赚钱的方式,事业发展的道路有很多,那怎么去发现呢?

从你身边的人或学长学姐里面事业发展好的那些人里面找,找到做得好的,请教经验。

此外,多去参加一些不熟悉人之间的活动,说不准哪句话就对你产生了影响,发现了一个机会。

我事业发展上,有2-3个转折点就是偶然机会获得启发,然后去尝试的。

斯坦福大学教授Granovetter发现,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

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

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

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又怎么会知道?

只有“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

想学点东西,找工作,还是创业,你都应该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强联系”,而应该走出去追求“弱联系”。

一路走来,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不是擅长人际、努力,而是心态。

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够接受现状,不抱怨,找到机会,积极进取。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人就很担心找工作,你这么在乎人力资源管理者说什么,怎么不在乎很多人告诉你的考一个证书,锻炼某方面能力呢?

不要让他们的观点成为你不作为的借口,觉得自己条件不好,怎么努力都不行了。

正因为非名校,没有好的条件,才应该更用心,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或已标明来源,纯属学习与公益需求,版权及观点归属原作者。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来源不明的文章,如果涉及到版权要求,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尊重您的知识版权,并按要求删除处理。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