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一个刚进职场的人,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一种人:抱怨&唱衰。
这些都是什么人?
他们是那种自己不努力,也见不得别人努力的人。总之,给人很“丧”的感觉。
前两天,刚入职一年多的师妹跟我吐槽,说她们部门有个工作5年多的老员工,整天没事抱怨公司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而且还见不得身边同事比她好。
师妹说,部门为了赶第二天上总办会的材料,所以就留在公司加班。师妹的想法很简单,明天要在公司管理层面前露脸,必须要做好材料。
巧的是,晚上八点多,她的部门同事W赶回来拿她的包。W见她加班,就问她做什么材料。师妹心思简单,就如实说。
W听了之后,便给她泼凉水,说什么材料都是次要的,写的再好都不顶用,关键是看领导想法,还不如跟男朋友出去约会。
师妹是第一次接这样的任务,所以内心深处还是非常重视。但W这样说,让她也有些动摇。
W收拾好东西后,又特意到师妹电脑旁边,看了几眼说,你还做什么PPT,写个word就好,搞那么花哨干嘛,浪费时间。
W又问,是不是领导给她画大饼?然后,开始抱怨她之前的种种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案例,说的师妹心烦意乱,因为她突然意识到部门里似乎就她一个人还这么兢兢业业,不求回报地干活。
她有种傻逼的自我评价。
庆幸的是,师妹还是咬牙完成那晚的工作,并且在第二天的总办会上得到公司领导表扬。
然而,让她愤怒的是,W竟跟部门领导邀功,说那天晚上她也留下加班,还特意给了指点。
我告诉师妹,像W这样的人尽量少来往。这类员工,表面看来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但实际上已经不再给公司创造价值,而且还会妨碍公司新进员工的发展。
他们这种人,在行业里统称职场“囚徒”。
怡安翰威特咨询公司这样定义职场“囚徒”:既不会正面宣传公司的形象,又不会努力工作,而且还打定主意继续留在公司。这些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敬业者,他们非但不努力工作,而且还不去另谋高就,既缺乏进步的动力,也没有离开的勇气。
据统计,全球企业范围内,有约8%的员工属于职场“囚徒”。
试问一下,在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职场“囚徒”,亦或你是否也成为这样的职场“囚徒”?
02
我的朋友G在国有企业工作6年,做到部门副职岗位,年薪30多万。
要知道,在国企做到中层管理岗基本上是旱涝保收,除了明面上的收入,还有隐性的福利保障。
我问G为什么辞职?
G给了两点理由:
1. 被“卡”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难以往上。随着时间流逝,曾经的激情和斗志都已消耗殆尽,剩下的就是权力争斗。
2. 周围多是抱着“差不多”“求安稳”“混日子”态度的同事,没有可以在价值观和专业技能层面可交流的人。
对于G的选择,我非常理解。如果他不辞职,一直就这么呆下去,倘若中间没有其他变故,多半会成为职场“囚徒”。
一旦成为职场“囚徒”,“关”的不仅是他自己,还有身边那些刚入职场的年轻人。
或许,G是明白其中道理,在众人不解之中毅然辞职,以彻底封住成为“囚徒”这条不归路。
辞职,意味离开某个“舒适区”。这对35岁以上的人而言,是需要莫大勇气和魄力。
那么,是不是只有辞职才能解决职场“囚徒”问题?带着不安和疑惑,思考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
1. 如何与身边的职场“囚徒”保持合适的距离,避免被他们拉下水?
2. 如何避免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职场“囚徒”?
03
要想回答上面两个问题,还需要对职场“囚徒”有更深层次地分析,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什么样的职场人最可能沦为职场“囚徒”(内因分析)?
2. 什么样原因最有可能让职场人沦为“囚徒”(外因分析)?
根据猎聘网关于职场“囚徒”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职场“囚徒”内外因素
分析结论如下:
1. 从内因维度(员工面)来看,追求安稳的人越容易成为职场“囚徒”,比例高达35%。现实中,追求安稳,意味呆在舒适圈而不愿离开,而且若在同一单位或岗位呆的时间过长,就越容易成为职场“囚徒”。
2. 从外因维度(企业面)来看,一个公司企业文化(包括品牌认可、工作作风、员工关怀、价值观)好坏对员工影响非常大。剔除薪酬和绩效考核因素,企业文化影响比重达到56%。
这组数据,其实也论证华为、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为何如此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健康的企业文化才能塑造优秀员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
3. 对企业来说,给予员工高薪但考核机制不到位时,那些求安稳的人最容易成为职场“囚徒”。
这也是W这样的人群整天抱怨却不离开的根本原因。他们心里清楚,如果选择离开未必有这么好待遇和工作环境,与其如此,不如就这么混下去,图个安稳。
04
为了更加直观了解某个人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这里以时间为横坐标、能力作为纵坐标建立二元模型。同时,融入个人的情感倾诉,初步界定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产业生命周期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前、衰退期。
基于这样的逻辑,可以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简单概括为六个阶段:蜜月期、磨合期、成长期、瓶颈期、厌恶期、习惯期,具体如图所示: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对个体来说,工作能力提升速度(直线斜率越大,速度越快)呈加速趋势,其中在成长期达到最快。也就是说,一个人工作3年左右,工作能力提升将趋于平缓。通常工作5年左右,工作能力达到瓶颈期。如果无法突破,将进入厌恶期和习惯期。
其中,处于习惯期的职场人,通常不愿意为公司付出更多努力,但因对企业存在部分感情,更加愿意留任。
现在,我们结合职场“囚徒”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1. 磨合期阶段(工作1-2年),个体容易产生“认同感差、情绪管理差”的情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改变,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离职;二是留任进入厌恶期。这个阶段,出现职场“囚徒”的可能性仅为6.3%,因为大多数年轻职场人选择离职。
2. 成长期阶段(工作3年),个体容易受到公司企业文化和绩效考核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仍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留任进入厌恶期;二是离职。这个阶段,出现职场“囚徒”的可能性达到7.7%。
对国企员工来说,留任可能性大;对民营员工来说,离职可能性大。
3. 瓶颈期阶段(工作5年),个体主要受到自我工作和企业认可的影响。这个阶段,出现职场“囚徒”的可能性上升到8.9%。从成长阶段留任下来的人,有三种情况:一是技术专家;二是中层经理人;三是普通职员。因上升通道收窄,更多追求安稳,留任成为主要选择。
4. 其进入到习惯期,大多数人已经习惯呆着舒适区,不再愿意为公司付出努力,其结果就是工作能力因无法适应新环境变化而呈下降趋势。
05
大量组织行为理论、激励理论主要探讨如何激励员工和提升工作效率,其研究对象主要聚焦高绩效员工和末位员工,但往往忽视职场“囚徒”这个群体。
职场“囚徒”的存在,不仅给企业本身带来影响,而且对个体也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结合我给师妹的意见,就上面思考的两个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 关于如何对待身边的职场“囚徒”,主要有两点建议:
一是专注个人工作,坚定个人目标,避免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二是采取若即若离的关系处理方式,即不亲近,也不远离,并对他们提出的建议或想法进行批判式吸收。
2. 如何避免自己成为职场“囚徒”,主要有四点建议:
一是根据上文提供的模型进行自我甄别,确认自己是否成为职场“囚徒”,或者即将成为职场“囚徒”,进而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应对措施。
二是提升危机意识,强化情绪管理,多接近正能量和优秀的人,培养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良好习惯。
三是如继续留任,可以主动申请岗位调离、接受新任务和跨界学习,以掌握新的技能和吸收新的思维,从而突破瓶颈期。
四是釜底抽薪,选择离职,通过寻找新的平台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和能力瓶颈突破。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纯属学习与公益需求,版权及观点归属原作者。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来源不明的文章,如果涉及到版权要求,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尊重您的知识版权,并按要求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