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一个十分讲求实用的民族,经常问:"这到底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由于太重结果,对过程的含义往往不甚了了。这样一种讲求实用,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心态在有些地区,在有些企业(大量私营企业和很少培训经验的中小型合资企业)格外明显。他们经常要求把培训“水分”去掉。
其实生物体75% 以上都是水分,去除了水分的鱼叫做鱼干,南哥觉得朱老师这个比方太到位了,用鱼干比喻学习干巴巴的内容,其实这里的鱼干是指没有经过任何设计的讲授或示范的课程。
1、培训是一个过程
由于不理解企业培训是一个过程,因而很难真正体会培训的价值。因为从狭义的"结果"看培训,往往只能看到培训之后学员拿到多厚的讲义、培训师讲了多少时间"课"、一个培训有多少学员参加等等"有形"的价值,至多稍有经验的培训主管会看讲课中讲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练习和模型等等"具体"的价值以为只要讲的内容一样,价值就应该差不多,却很难体会讲师的"facilitating"经验的价值,以及通过有效的facilitating,使学员真正增长了相关的能力的价值。
2、鱼香肉丝与培训方法
有言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其实,培训亦如同烹饪。"鱼香肉丝"乃中国川菜名肴,我吃过无数却唯独不解为何名曰"鱼香"。直到品过某厨师所做此菜才顿解其中滋味:原来所用材料跟鱼毫不相干,却能调和出浓郁的鱼香。此为上品。
材料相同,调和出的滋味可以大相径庭,这也如同相同的培训内容,不同培训师的手法高下造就的分野。手法体现在过程中,而过程需要演绎。有些人看到培训师带领学员做的游戏和练习,回来闭门照猫画虎,以为可以节省开支。不过如同照菜谱做菜,自然需要长期历练才能掌握工夫。譬如,我做团队合作培训一直到了第四年才豁然开朗嗅到了些许鱼味。
学习本身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结果而特别为学员设计,并使学员经历的心智过程。因此,培训的价值在于培训师和培训课程,在多大程度上使学员运用自己的头脑"学习"了,而不是培训师教了多少时间、多少东西,更不是学员拿走了多厚的手册。
3、从五个烧饼看培训的结果
中国古代,某人数日粒米未进,饿昏了头,倾其所有买了几个烧饼。吃了一个,没饱。再吃一个还没感觉。等第五个烧饼下肚,终于吃饱了,却极度后悔“我真傻,要是一开始就吃那第五个烧饼该多好。”
如果你要求用半天讲完一个一天的培训课程时,要求培训师直截了当告诉学员他要讲的道理,不要花时间去问学员、让学员去想的时候,当你要培训师多讲,少做练习,加大信息量,讲一个例子就行了的时候,实际上你表现出了对培训师的不信任。你想要拿到诱人的鱼香肉丝,却不许把时间花在火候上,担心培训公司靠拖延时间多卖天数。于是越俎代庖,代替培训师"炒菜"。其实,让学员一天真正愉快地吸收、认同、掌握两个要点,远好过“知道”十个要点。
如果你要求是否多一些人上课;
要是不能多一些人的话,能不能派一些人旁听,坐在边上,不发言的时候;
当你要求用会议电视系统同时让外地学员也上课,当你要求多派十个人参加培训,或者只做观察员,不参与练习或活动"的时候;
实际上反映了你在判断培训价值上的不成熟。因为当培训的学习环境被改变成为"教"的环境时,培训的价值便丧失了。
既然培训是学习过程,价值在"学"却不在"教"上,作为培训购买者的客户和培训实施者的培训师,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如何最大限度创造适学习的条件,即允许过程发生。因为当培训的学习环境被改变成为"教"的环境时,培训的价值便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了。
4、培训一个持续的过程
其实一场培训下来,无论一天还是两天,无论课堂氛围多么好,讲师多么优秀,课堂培训最大的效果只有10%左右。除了课堂培训,学员还需要将所学技能灵活运用到工作当中,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实践,把这些灵活运用当作是一种习惯,因此培训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光培训完了不运用,不重复运用,也是无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