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是信息爆炸、知识共享,精英模式赖以发挥作用的封闭性基础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和趋势,企业与客户的边界愈发模糊。企业的成功不再倚赖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企业能创造多少资源。
除了互联网平台型企业,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采取轻资产的类平台运作模式,将非核心的生产制造环节外包,比如耐用消费品企业;或是将重资产通过金融手段出售权益、保留核心的运营部分,比如商业地产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人而非资产的增值作用愈发明显,反映了企业能够多大程度上响应用户的需求、塑造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国内一些轻资产的服务类公司也在尝试以产品为主线或者以项目为主线的利益共同体价值分享机制。这种模式的实现首先需要基于对业务本质深入理解的精心的机制设计,内部计价机制(或贡献判定机制)与利益提成机制是关键,其次在实施中不存在绝对的科学,这是需要互动、互惠、让利的成年人间的游戏。
而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认为同一企业中也可能存在几种激励模式的并存状况。通常来说,基础技术类工作不宜采取这种激励方式,一方面是与即时的市场价值导向分离更有利于潜心研究与长程思维,另一方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留在企业本身,为前端构建坚实的“大后方”。而仍以重资产为主的企业也不适用。
因此,企业在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激励模式时需要先考量自身的适配性,一旦采用就要坚持执行。
传统企业想要完成平台模式的转型,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互联网化,适应互联网的特性,并且寻找互联网与自身的契合点与发力点。在互联网中完成平台模式的构建。
但互联网的发展定然不会等待传统企业去拥抱平台经济。就中国而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红利开始消失,互联网发展开始进入下半场。在这样的趋势下,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像“野蛮人”一样,向传统企业的领域蔓延。
传统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平台化来扼住数字化的喉咙,实现进一步发展,自然是要看其能否完成“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