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一个人的绩效,一般来说,有三个比较对象:与目标要求比较,是否达到;与同事绩效相比,是高还是低;与自己过去相比,是原地踏步还是稳步提升。
现在企业做绩效考核时,基本都是前两个比较,或者和目标标准相比,或者和同事绩效相比,而第三种很少有企业会去关心。
1.与目标要求相比较,反映员工是否达标或者是否合格,从考核导向上来说,只要员工达标,就一切OK,往往是会形成两种极端:一种是轻松的达到,如质量指标,只要作业方法成熟稳定,一般都会容易达到;另一种很难达到,原因主要是目标定的和实际能力不符,即能力不支撑。
这两种结果,员工都会对绩效沟通、绩效改进不感兴趣,上级没有信心,下级也烦,也都不想沟通,何来绩效改进。
2.与同事绩效相比,评估好不好,看所处的位置。这种绩效考核对于大企业,同工种之间的绩效评估还可以,但实际上大部分的企业这么做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同工种、岗位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为工作内容不同,即使你再平衡,两者之间在指标的公平性上也难达到一致,总会有高有低。即使同岗位,由于现在岗位大多采取宽带薪酬,同岗员工薪酬也会差上不少。
科学的绩效评估是立体化的,和标准比、和同事比、更要和自己比,对绩效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者一定要有大数据思维,不能每次考核完了,薪资一挂钩就完事。数据后面所隐含的行为价值应成为绩效考核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