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企业领导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迫使员工进入一种“幼兽状态”,制定每项决策都是出于恐惧。大多数企业领导都明白,命令与控制型企业领导方式已是明日黄花,恐惧并不能激励员工。但是,即便是优秀的企业领导,有时也会无意间让员工心生畏惧。
如今的经济形势需要我们帮助团队走出困境,脱离紧张不安的状态,发挥自己真正的智慧。那么,企业中高层管理是如何在无意间所犯的不易察觉、但破坏力巨大的错误包括那些呢?
暂且将你的员工想象成羚羊。由于你是他们的顶头上司,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企业高层管理者看作狮子。并不是说你故意对他们施以尖牙利爪的暴力统治,只是他们头脑中的幼兽在悄悄窥探,把人按照“朋友”和“敌人”分类编码。
这意味着,除非你能让员工将你视为“另一只羚羊”,否则你就无法影响他们——他们只会忙于保障自己的生存,没心思接受你的反馈。
人们倾向于扮演三种默认角色——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这一理论是由斯蒂芬·卡普曼博士最先提出的。这些角色是相互依赖的,而且每天都在职场生活中上演着一幕幕活剧。它们共同构成了“紧张三角”,当我们身处其中时,问题便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将所有的一切都看成问题,为此而心生焦虑,接着便奋起反击,进而又引发另一个问题,形成一个自我存续的无限循环,长期的压力会导致员工职业心态的萎靡不振。解决办法是将关注焦点从问题转向结果。
几乎所有的企业领导都希望并需要自己的公司开展变革,因为这是实现增长的唯一途径。但是,人们天生抗拒改变。实际上,根据罗杰·贝利对后设程式的研究,只有在“个别有变,其余照旧”这个特定背景下表述变革时,才会有2/3的人能容忍变革。
企业领导必须将变革描述为对我们已经在做的事加以改进:去除糟粕,添加精华。这是包装变革信息的最佳方式。不要用“变革”这个词,可以用“发展”来代替。抗拒不见得是坏事。这只不过是漫漫长路的第一步。另外四步是嘲讽、有用、习惯和新标准,从战略规划的全局出发制定发展策略。一旦你跨过了抗拒这道屏障,就可以大踏步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