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企业管理,是要“法治”还是“人治”?
企业管理,是要“法治”还是“人治”?

企业管理,是要“法治”还是“人治”?

吉宁博士 2016年3月7日 企业管理培训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模式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法治”;另一种是“人治”。“法治”强调通过“制度”来实现对“事”的掌控,而“人治”则强调通过“权力”来实现对“人”的约束。一般来说,中国企业更倾向于“人治”,而西方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法治”来管理公司。

我们姑且不论两种方法的优劣,先来看一个故事:

宋立民是一家轧钢厂的老板,他自初中毕业之后进入一家国营钢厂做学徒,经过几年的锻炼,宋立民看中了轧钢这一行业,于是靠着打工几年积攒下来的10万元,开了一家小型轧钢厂。随着轧钢厂的生意越来越好,宋立民逐渐扩大了自己的产业,买入设备、招收员工……到2003年,宋立民手下已经有500多名员工,轧钢厂年销售额更是高迭3000万元,而宋立民也成为当地著名的企业家、经济带头人。

宋立民是个非常迷恋事业的人,他几乎一天有16个小时都待在轧钢厂里,他很享受厂里的工人对他的尊敬。他觉得,在他的工厂里,他就是神一般的人物,可以肆意指挥手下的员工。有时,他甚至让手下的员工帮他擦车,擦不干净就扣钱。而且,宋立民脾气十分古怪,有时哪个员工做的事让他不满意,他就随意克扣工资,甚至辱骂员工,工厂里的工人对此都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有一天,一位员工迟到了3分钟,让宋立民发现了,宋立民当场宣布扣掉这位员工500元工资。这位员工觉得委屈,就问他:“你不是说迟到一次只扣50元吗?怎么现在成500元了。”宋立民眼睛一瞪,对他说:“我说500元就是500元,在这个工厂我就是天,我说什么你们就要听着,别说500元就是5000元你也要给我认了。”这位员工听完后怒火中烧,把厂里的制服脱了下来,怒气冲冲地走了。宋立民在身后冷笑着说:“好,有脾气,正好省了我一个月工资。”这一幕让周围很多员工都十分气愤,但是他们敢怒不敢言,只好四散开来继续工作。

半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好几十个员工一同来到办公室,提出辞职。宋立民一下慌了神,急忙问他们为什么集体辞职,领头的员工说:“我们早就受够你了,现在王铭章也开了一家轧钢厂邀请我们过去,而且待遇比你的还好,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为你工作!”说完,这些员工把辞职报告放在了宋立民的桌子上,一个个都离开了工厂。那么,这个王铭章又是谁呢?

原来,王铭章就是当初因迟到被宋立民扣了500元工资的人,他离职之后得到了家里的支持,自已也创办了一家轧钢厂,现在回来邀请之前的工友去他的工厂工作。王铭章之前就跟工厂的工友关系不错,再加上宋立民一直以来的欺压、指使,立刻有几十名工友都响应了王铭章的号召,跟随他去创业,于是就出现了上文那一幕。

又过了半年,王铭章的企业越办越红火,他采用的是人性化管理,公司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和员工商量制定,并且制度一旦制定就立刻执行,无论是谁都不能轻易改变制度,就算是王铭章自己违反了制度,也要受到处罚。而反观宋立民的企业,跳槽的人越来越多,即使他给员工涨工资也无济于事,而且王铭章的轧钢厂逐渐有了规模,凭借着质量好、价格低的特点抢占了宋立民不少市场份额,宋立民的工厂利润开始下滑,而且整个工厂人心不稳,随时都有人想要跳槽,没过几年,宋立民的轧钢厂宣布破产。

其实,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宋立民,他只是那些狂妄自大的企业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不少老板,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老板都有妄自尊大的特点,认为老板就是企业的上帝,谦虚谨慎、低调行事的极少。这些老板往往喜欢摆谱、炫耀,到处吹嘘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对自己的企业夸夸其谈、滔滔不绝。但是一旦谈及他们的缺点和过失时,这些老板就开始轻描淡写、矢口否认。他们往往都热衷于讲述自己的创业史,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

他们总会有意无意地把公司的业绩全部归于自己,把所有的不足都推给他人。比如,有位公司老总曾在年会上得意扬扬地说:“自从我去年提出了XX计划和制定了XX制度之后,我们公司的销售业绩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已经完全占领了市场,这充分证明,我是很睿智的,你们大家应该对我有信心,对公司有信心。跟着我是绝对不会错的!”说完后他环顾四周,看见的却是一张张严肃而毫无表情的脸。其实,这些员工都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要知道,老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都会被其他人看到,比如,有位老总,他在公司里就十分嚣张,终于有一天一位副总看不下去了,坦率地对这位老总说:“你不妨谦虚一点、低调点,你这样会惹手下员工反感的,如果你能多注意一下别人的感受,检讨一下自己的不足,会更容易调动其他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创造更好的公司氛围。”这位老总听了之后似乎有所觉悟。决心进行改变,并开始对手下员工谦逊有礼,果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过了两个星期又恢复了以往的样子。那位副总无奈地又提醒了他一次,而这次这位老总甚至定了一份白纸黑字的“行为守则”。下定决心要多批评自己,多表扬他人,低调做人、谦虚做事,而且还让那位副总监督他的行为。但是这样做了不到一个月,那份“行为守则”就悄悄消失了,那位副总见此也没有再坚持去提醒他保持谦虚。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些老板会这么狂妄?为什么他们在公司中就认为自己是上帝,可以不在乎他人的想法?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的自大、狂妄,恰恰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因为自卑,他们要用傲慢和狂妄的表现来加以掩饰;之所以在公司中压低别人、抬高自己,实际上是担心自己的工作得不到他人的认可,这是源于骨子里的自卑。因为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大都出身贫寒,10多年前可能都是些小人物,有些老板甚至当年都吃不饱饭。

除此之外,那些现在狂妄自大的老板基本都生活在城市中,但是他们之前大都来自农村和乡镇,到了大城市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城里人嘲笑的对象,或者说自认为是城里人嘲笑的对象。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创业的老板在家中都是排行最小的一个,年少时,他们感觉自己在家里没有地位,不受重视,缺乏安全感。于是他们在长大之后拼命工作,想用自己的成绩来向父母和兄弟证明自己的价值。

有位民营企业家曾说,他是家里6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当年没少被哥哥欺负,但是现在,他成了家里最有本事的人,每当过节他给长辈们和侄子外甥们发红包时,感觉特别好,感觉有存在的价值。而唯一让他遗憾的是当年不重视他的母亲早早地去世了,没有看到他的成功,也没有机会“因为看走眼而后悔”。他几乎每次提到他的母亲时都很愤愤不平,但是他把母亲的忌日做得既排场又讲究。不难看出,他有很严重的自卑心理,在潜意识里,他总是想向自己的母亲证明些什么。

其实不仅是上述的这些企业家,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的都有些自卑情结。鲁迅曾经说过,“面子”是中国的“国粹”,其实要面子背后展现的却是自卑的一面。自大和自卑在本质上来说并无区别,然而,由于自卑一般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很少被他人发现(承认自卑是很痛苦的—件事),所以表面上自大的人很多,而自卑的人却很少。

其实,自大不过是掩饰自卑的一种手段而已。进一步看,有时企业家把公司的目标制定得很高,也是这些企业家心底不够踏实的表现。因为没有真正的自信,他才一定要把公司的目标制定得很高,超过其他的公司、其他的老板,以此来给自己加油、打气。其实,如果不去和他人进行简单的攀比,而只和自己比,不断地去超越自我、战胜自我,那么自大和自卑就不会产生。把标准和目标定得太高,也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一旦没有达到目标而丢了面子,这些企业家的短处和缺点就暴露无遗,潜意识中的自卑便开始浮现,而自我评价很可能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由此变得缺乏自信,敏感多疑。

一个人的自大往往会揭示他其他方面的自卑,而自卑也往往导致了某方面的自大。这就好比是—个跷跷板,当自卑低下了头,自大便翘了起来。只有保持平衡,才是最佳的状态,一个自信的人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这样的人不会活在他人的眼光中,不需要通过外界来肯定自己,他们只会做好自己的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获得成功。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命题——“人治”和“法治”。“人治”就如同封建社会的皇权一般,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随意支配他人。而“法治”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法治社会,处处有法律制约、有制度制约,无论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就会受到惩罚。或许有的企业家推崇“意境深远”的东方管理模式,但是现实却总在书写着悲剧。“人治”的结果往往是:由于老板一人独大,员工实际上是老板的仆人,于是,要么损公肥私,中饱私囊;要么揭竿起义,自立门户;要么釜底抽薪,溜之大吉……

而反观被许多人称为“机械、僵化”的西方管理模式却一直在稳健地前行。由于一直坚守制度公平的“法治”底线,采取这种管理模式的公司最大限度地脱离了“人性”对企业运作的干扰,其结果是:企业运作得井井有条,赋予员工和老板平等的地位及成长空间,员工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企业也不断壮大。

因此,企业家应该改变自己在公司就是上帝的想法,放下自傲,让公司由“人治”走向“法治”,而企业家也会由自傲走向自信。

标签: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