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称为中国的“鸳鸯火锅”,只是这火锅的味道并不让人欢快。屡屡出现的用工荒与就业难之怪圈到底何解?
对用人单位来说,涨薪、改善环境、加强培训,能做的都做了,招工依旧很难。在求职者看来,工资低、工时长、权益难保障,想找个合适的工作也不易。一边是招不到人,一边是找不到工作!
在这里先给大家分享几个北京地区的数据状况:
1、北京用工缺口:约66%。
2、大型外企新增招聘人数:近10万
3、涨薪幅度:达20%
4、O2O等服务业:基本处于0服务的瘫痪状态
看到这组数字,我们应该不难看出今年招工的需求还是很巨大的,企业都处于求贤若渴的状态。
另外,像广州节后缺工人数也达到18.91万之多。
有的企业甚至打出“面试报销路费、两天就能入职、20天探亲假早起还有牛奶喝。”但即便是这么诱人的条件,还是招不到人手。
然而,与“招工难”相对应的却并不是“求职冷淡”。
数据显示,今年求职高峰时间从往年的正月初五提前至初三,投递简历的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很多求职者将返回大城市和找工作的时间提前。可见求职者的求职热情比往年更高。
另外我们要知道,今年将有749万大学毕业生将进入职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比上年再增加22万人,这个求职需求是多么的庞大!
目前如此尴尬的人才资源局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结构的问题。简言之,就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一、外来务工人员减少
由于“外出务工工资不高”、“外出工作压力大”、“老家经济发展有潜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民工对于大城市的向往已经大打折扣。最新数据显示,浙江全省2015年求职人员中外埠人员所占比重为48.11%,较上一年同期下降2.51个百分点。报告也指出,2015年,浙江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季均岗位需求人数113.53万人,求职人数75.46万人。从供求对比关系看,季均需求缺口38.07万人,比上年减少14.71万人。市场岗位数仍然大于求职人数。
外来务工人员的减少无疑加剧了“用工荒”,很多人开始放弃到异乡打工,选择就地发展。
二、求职者与企业心态
随着农民工在城市中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促使很多求职心态发生变化,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不再将就,而是都蜂拥福利更好的行业和职位,造成很多岗位无人问津。从而,进一步造成局部“用工荒”的出现。
另外,这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也造成了他们在不断的变换选择,最终他们没能就业,企业也没能找到合适的员工。
三、人才结构严重失衡
市场经济讲的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目前,“招工难”与“就业难”同时出现的尴尬局面就是由于劳动力供给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增长与专业技能教育的缺失。中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从2005年的338万人一路暴涨至今年的750万人。而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专业技能教育一直以来都严重不足,现有劳动力供给难以满足技术类岗位的需要,而市场又难以消化如此巨大规模的高等人才。这就造成“要么求职者看不上企业,要么求职者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矛盾局面。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增速放缓,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劳动力供给与经济结构、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匹配的能力还较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培育模式难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在经济体系加速与市场对接的同时,教育体系仍然难从供给为导向转型,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很少考虑市场需求。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市场环境下,一个当务之急是推动人力资源层面的供给侧改革:“纵观世界主要现代工业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目前国内所经历的制造业一线技工缺口大等问题,并不是独有现象,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建设合理的人才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认为一方面,从劳动力供给角度进行改革,也就是优化国民教育体制,让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让人才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优化自己的发展路径、产业结构合布局,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