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讲师说 / 信息时代,我们的隐私都去哪了?

信息时代,我们的隐私都去哪了?

吉宁博士 2016年2月18日 讲师说

我们不能说是汽车制造技术引起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出现,因此我们也不能说是信息技术让隐私走上了末路。伴随着科技而生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因而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成员,人们都应该为今后做一下打算,想想自己要用怎样的方式,在这个充满新发现与新变化的世界里生存。为了搞清楚为什么我们今天的隐私会比过去少,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些小的方面。我们当然要对身边的偷窥者和小偷提高警惕,但是我们也该看到,有一些人正在保卫并且帮助我们——而且,我们还应该从镜子中好好审视一下自己。

一想到数据的丢失或者失窃,我们首先意识到的,是那些落到陌生人手中的个人信息。像英国税务局事件那样的报导,在全世界比比皆是。有一个故事讲的就是当年TJX商场的4500万顾客资料失窃的事件,这可比英国那场灾难更加轰动。还有一家名为Snipermail的大型电子邮件公司,2003年,公司老板斯科特·菜文(Scott Levine)从Acxiom公司盗走了100万份个人资料。每年都有数百万美国人成为身份信息盗窃的受害者,年经济损失高达几百亿美元。而更多的人则心怀恐惧,觉得自己虽然只有那么“一点点”的财务信息被透露出去,可一旦落入不可靠的人手中,那就和定时炸弹一样危险。

为什么我们不能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保密?为什么别人会得到这些信息,让它们有机会四处传播,成为窃贼们难以抵抗的诱惑?

我们之所以会失去对个人信息的掌控,既因为我们对自己做了一些事,也因为别人对我们做了一些事;既因为我们做了一些试图超越别人的事,也因为我们做了一些别人都在做的事;既因为我们做了一些能省钱的事,也因为我们做了一些能省时间的事;既因为我们做了一些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事,也因为我们做了一些炫耀自己无懈可击的事……不管怎样,我们失去了隐私,这是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但是对此我们没有简单而唯一的解决方案,因为并不是一个简单而唯一的因素导致了它的发生。这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它分解开来,一部分一部分地思考。

我们透露出自己的个人信息——自愿地留下日常生活的清晰脚印——是因为,我们认为所得的好处大于付出的代价,也许我们的大脑并没有经过多少考虑就得出了这个结论吧。不过,我们从中得到的好处还真的不算少。

节省时间

对于长期往返于两地的人来说,要是沿途会经过许多公路或桥梁的收费站,那么光靠风险补偿(risk-reward)是远远不够的。时间就是金钱,把时间花在车内苦苦等候,则更是一件让人着急又沮丧的事。如果他们可以选择安装一个“收费站应答器(toll booth transponder)”,即便需要预先支付一笔钱来购买设备,大多数人也肯定会为自己装上一个。从一排拿着钞票准备缴费的司机身旁,得意地呼啸而过,这感受绝不是“舒坦”二字能够形容的,司机们得意的脸上将洋溢着一抹无比满足的喜悦。

这种应答器,一般被司机们安装在车内的挡风玻璃上。它其实是个RFID,电池会为它提供能量,因此当汽车快速通过时,它能把识别信息发到几米远的传感器上。传感器可以安装在专用的车道上——那里原本有个收费亭,里面坐着一个收费员——也可以安装在车道上方的横杆上,这样司机们甚至都用不着提前变道或者减速。

而这怎么可能带来坏处?诚然,汽车一通过传感器,政府确实就会将它记录在案。但是这样,才能从司机的账户余额中扣去相应的数额来进行路费的支付,而且当余额不足时,司机的信用卡里便会自动记上一笔账,以填补余额的空缺。这一切都是为了优化整套收费系统——你再也不用为了缴费,慌张地从口袋里摸索零钱,或者做其他麻烦而费时的事情。

每月的账单,比如说,马萨诸塞州高速公路的缴费单,显示了你在高速公路上通行的具体时间和具体路段,这一“具体时间”甚至能精确到秒。同时,它还会显示你在哪里出的高速公路、具体走了多少里程,告诉你这一数字,是另外一项很有用的服务,因为马萨诸塞州的司机如果在州立收费公路上行驶,可以获得相应的燃料退税。这件事情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科技,即使你不是专家教授,也能够想明白:为什么州政府会知道你出高速公路的具体时间,并且还能精确到秒;而且,计算机在做完减法之后再做个除法,还可以知道你有没有超速。事实上,严格地讲,对于政府而言,在“行驶须知”的末尾印上超速行驶的罚款标准,并且实现在最后收取路费的时候能够直接从你的信用卡上划去这笔罚款,是一件琐碎而又没多大意义的事情。没有哪个州政府会仅仅为了“方便”二字就这么做,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州采用了这种罚款办法。

不过目前的情况是,收费站的应答器所记录的信息,已经被应用到了离婚和儿童监护的法律案件中。“你从没去过她家,甚至是方圆8公里内也没去过?你确定?”“那为什么你会从她家附近的高速公路出口经过那么多次?”“也许你曾经说过:为了孩子,会做一个更称职的监护人——但事实却告诉我们你在撒谎,”就像一名律师所说的,“当一个男人告诉你‘噢,我每天下午五点就下班回家,从来不会错过陪孩子吃晚饭’的时候,一让他交出E—Zpass(快易通汽车收费系统)的记录,你就会发现,他每天晚上路过那座桥上收费站的时间其实是20:30一啊哦,被拆穿了!”法庭可以根据这些记录发出传票,而且,在众多的家庭案件中,很多次都使用了这些记录,屡试不爽。在涉及雇佣关系的案件中,这些记录也可以用来证明:一个声称自己在上班的雇员其实已经开车去了离公司很远的地方。

但大多数人并不打算糊弄自己的丈夫、妻子,或者老板,所以一想到因此会节省许多时间,我们就会觉得,失去隐私好像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损失。当然,要是我们真的在哄骗谁,那可能就会庀得不可开交了,为了赶上那几分钟,多少得冒点风险才行啊!

节约金钱

有些时候,促使我们留下“脚印”的不是时间,而是金钱。超市会员卡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尽管你最近可能拿到了很不乐观的胆固醇检查结果,但你还是买了12包Yodels麦片,要是你不想让“西夫韦(Safeway)”超市知道这件事情,当然可以向它保密。不过,你需要额外支付一笔“隐私税”——没有出示会员卡的顾客所多付的那部分钱。超市发放会员卡,是为了追踪单个商品的采购。(通常信用卡公司并不会跟踪你的单项商品交易,只要你付了款,它根本就不关心你买的麦片到底是Yodels还是GRANOLA。)有了会员卡,超市还可以获得许多详细的现金交易信息。他们可以对交易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推断出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然后,要是分析发现有很多买Yodels麦片的人同时也买了BisonBrew啤酒,那么为你的Yodels麦片打包的时候,超市里的自动收银机就会自动吐出一张BisonBrew啤酒的代金券。对你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折扣”,而对西夫韦超市来说则意味着能销售更多的商品——互惠互利,合作双赢,不是吗?

随着百货超市网络业务的扩展,要想搜集你的个人信息,对他们来说甚至变得更加容易了。当你注册一项服务时,通常不想费神去阅读其中的细则,但其实这些很值得一读,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你付出的是什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对于使用西夫韦超市网站的顾客,下面这些条款规定了超市有关隐私的政策:

西夫韦可以使用用户所提供的个人资料,来为您提供时事通讯、文章、产品或服务提示、新产品或服务声明、储值奖励、活动邀请、为您量身定做的代金券、方案、促销信息和建议,以及其他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可以由第三方公司提供给西夫韦……我们可以把用户个人信息提供给合作伙伴和供应厂商,代表西夫韦公司进行客户服务和个人信息处理。我们也可以与附属公司,或者在实际或潜在的企业出售、重组、合并、兼并,或者公司合并的过程中,共享您的个人信息。

虽然这些文字极其单调乏味,但西夫韦公司用委婉的措辞,给自己留出了很大的回旋余地。也许你并不在意电子邮箱里的垃圾邮件,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觉得这些邮件是无用的,而且公司的确让你有权选择“拒绝”接收这些邮件(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没人愿意费工夫去行使自己的“拒绝权”)。然而,西夫韦公司有许多“附属公司”,谁知道还有多少公司可能会涉及它部分业务的转让和兼并呢?虽然像“消费者反超市侵犯隐私和计量协会(Consumers Against Supermarket Privacy Invasion and Numbering,CASPIAN)”这样的国际组织已经发出了关注隐私的呼吁,但大多数的消费者却还是欣然地任由别人收集自己的数据。廉价的诱惑实在是难以阻挡,大多数的顾客一点都不担心,超市对他们的购物情况了如指掌。无论何时,只要你的采购牵扯到了你的名字,就会在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里留下一个记录,它知道你常喝的啤酒是原味的还是低度的。而且你已经亲自授权让公司共享这些秘密,就算你自己并没有亲自授权,但这些信息也有可能被公司意外丢失、被盗,或者用作法庭传唤的证物。

顾客的利益

你能放心地把自己的信息交给一家公司,最显而易见的理由便是:你和他们是合作伙伴,而且,看到他们能用更好的方式为你提供商品交易服务,你也会满心欢喜,可以从中获利不少。对于他们是否从你身上赚了更多的钱这一点,你并不感兴趣,而你最感兴趣的是,能不能更简单更快捷地购买商品,能不能尽量避免他们向你推荐你并不打算购买的东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你和他们的利益并非背道而驰,而是协调一致的。西夫韦的隐私政策明确规定说:“西夫韦会员卡上的信息,以及其他信息,有义务用于使西夫韦的产品、服务和方案更加符合顾客的要求。”——已经很划算了。

要说在实现向顾客销售其需要的产品方面,做得最先进的公司是哪一家,非“亚马逊(Amazon)”莫属。亚马逊会根据老顾客以前买过的东西——或者在之前的登录过程中仅仅是浏览过的商品,来向他们推荐一些东西。这套算法相当完善,亚马逊的计算机虽然只是从数据中得出一些推论,并没有进行深刻分析,但是亚马逊的猜测能力相当了得,虽然不时也会错误地推荐一些图书,但这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相反,就算亚马逊犯了太多这样的错误,我大不了切换到Barnes或者Noble的网站去购物,对我而言也没有任何损失。这样,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会有人担心,亚马逊对我了解得太多了?从表面上看,这像是件好事啊。我们当然不希望让自己的信用卡信息被散布出去,但是有什么必要去关注,谁了解我在网上都浏览过哪些书呢?

我们对此事的漠不关心,从另一个角度标志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裸露无遗”世界里,而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是完全透明的。在这样的世界生活,会有种很不一样的感受。1988年,在最高法院审理博克(Bork)案件的听证会上,当一家录像带租赁店的员工,把罗伯特·博克(Robert Bork)的电影租赁记录移交给华盛顿特区的一家报纸时159,整个美国国会都怒不可遏,他们立马出台了一项严厉的隐私保护法案:《录像隐私保护法》(Video Privacy Protection Act)。如果现在还有录像租赁店存在的话,那么它可能会仅仅因为租赁记录的保存时间过长,而被迫交一笔罚款。而20年后,亚马逊所拥有的是消费者们数以亿计详细无比的、纹理清晰的图像,它会用它们做些什么?似乎没有人对此给予太多的关注。

“露”并快乐着

有时,不需要任何理由,我们也会把自己的隐私暴露出来。唯一的解释就是:我们很享受把自己的生活公之于众的乐趣。出风头并不是一个新生的现象。和过去一样,它在人们眼中貌似是年轻人、酗酒者,以及那些想假扮成他人的人所专有的行为,但是,这样的定义并不准确。某位大学校长不得不为自己Facebook页面上的一幅图片公开道歉,因为她在照片中手握一根棍子,威胁一名西班牙男子,而且图片标题还写着,她必须“赶走所有的墨西哥人,因为他们常常调戏我的女儿。”

事物总是相通的。个人博客里上传的聚会照片看起来规规矩矩、普普通通,似乎没有太多感情上的疯狂表露,但与这些照片配在一起的却是极度富有个人感情的文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人们个人内心的独自。这里没有任何喧嚣浮华的东西,只有人类最原始的、渴望沟通的冲动。同样,这种沟通的激情也不算新鲜,而真正新鲜的是: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或者一篇日记一旦被发布到网上,那么全世界的人都能够看到,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举个例子,我们随机挑选了一篇博文,它是这样开头的:

这是萨拉·麦考利(Sarah McAuley)的个人网站。……我觉得,与陌生人分享我的生活很奇怪,也很自恋。但这正是我沉迷于此,并且坚持多年的原因。想了解更多吗?你可以阅读“关于我”那一部分,然后给我发封邮件,或者,你知道的,读一读那些我用心情涂抹的文字,它们大概就是我生活的真实写照吧。

“欢迎光临,不必客气!”想象下,有这么一群女子,希望把自己醉酒失态的照片上传到网上,而Facebook团队刚好可以为她们服务。或者再想想Jenicam网站,整整7年的时间里,珍妮弗(Jennifer Kay)的私人生活完全公开在世人的目光下,虽然它的曝光度并不是最高的,但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完全展现在公众面前,却是无可比拟的。我们仍然像在做实验般地,观察着这些窥视者和被窥视者。

C’est Ia vie(这就是生活)

终于,我们对自己的个人数据放任不管了。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耐心和精力来关注自己的隐私,而要做到这些,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变。在美国,有着数以亿计的信用卡、借记卡和银行卡号码,它们一经使用,就会产生电子信息的交换记录,于是,操作者、操作时间、操作地点以及操作目的,就会以若干个比特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现在,购买价格比较昂贵的日常商品时,很少听说会有谁使用现金。而个人支票也和磁带播放机的处境差不多,早已被新式科技的成果所取代。即使你能做到,无论买什么东西都使用现金,那你也逃脱不了被税务机关纳入数据库的命运。有人甚至还提议,在纸币里嵌入RFID标签,这样就能跟踪现金的流动情况了。

只有类似阿米什人(Amish),才会依然生活在没有电的世界里。过不了多久,不依靠网络而生活的人也会变成异类,每个人搜索过的网页、登录过的页面、下载过的信息,都会变成“指纹”,滞留在网络里。就连又老式又笨拙的电视机,也会在数字通信的冲击下迅速销声匿迹。数字电视将极大地满足人们对视频的需求——不用再体会租借电影光盘时的奔走劳碌,也不用再经历等待影碟包裹送达时的望眼欲穿——但这是有代价的:你的电视服务提供商会把你点播的电影名字记录下来。我们想看什么,就可以看到什么,这真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诱惑。在以前的日子里,每个人的住宅,都会接受各家电视台所发射的电波的洗礼,我们忘掉了那时所有的不便,也不再怀念那时的隐姓埋名。那时,你的确不能选择电视播出的时间,但至少没有人知道,你从空中抓取的,到底是哪一段电波。

标签: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