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制作为企业绩效管理的一种方法,目的是通过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淘汰系统,引入员工竞争激励机制,同时把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理念及市场压力传递给员工,使企业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但是这套管理模式在国内的实行过程却困难重重,为什么呢?
第一,与中国文化背景难以相容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和为贵”,人们在工作中大多求个安稳、太平,在同事关系上求个一团和气,竞争意识淡薄。然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外在的竞争是惨烈的,一天不进取就有可能沦为“末位企业”而被市场淘汰。“末位淘汰”这种强势管理的引入,打破了国人喜欢安逸的传统思想,它把企业的压力内化为员工的压力,努力在员工中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从而激发企业的活力。但在实践中,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与之配套,很难被接受。
第二,缺乏与之匹配的先期企业文化
在中国企业并不具备坦诚、公开的企业文化,国内某些企业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急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盲目学习的后果反倒让末位淘汰制成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拉帮结派、排除异己的工具。
第三,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和依据
我国许多企业往往以德、能、勤、绩的标准对工作人员进行360°考核,并根据得分高低进行排序,这种评价方法只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而不是以工作标准考察和评价人,这样很容易使员工产生抵触和不满情绪,不利于末位淘汰制的推行。此外,大多数企业内部分工不明确,一个人往往要根据需要,在同时或是不同时期承担几个岗位的工作和责任,而且如果企业成长较快,许多人的工作角色和责任会不断调整。这种企业内部分工的不确定性给员工的工作绩效评价带来了不便,如果一定要硬性评价,并且将结果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轻则造成评价结果不公正,重则影响到企业的内在士气。
第四,缺乏足够的品牌吸引力
冷静思考那些成功实行末位淘汰制的企业时,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的品牌吸引力强,人力资源丰富。而大部分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很难望其项背,一旦匆忙“上马”末位淘汰制,空缺下来的岗位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选弥补,易造成核心员工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