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淘宝”事件,随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道歉与妥协”暂时落下帷幕,但是该事件似乎并没有完全平息,马云在“伤痛”中选择 “推迟”作为妥协,商户“放弃武力”希望能与马云直接沟通,媒体更是褒贬有加,余兴未了。为此,本报专访著名企业风险管理专家、北京智慧联合风险管理有限公司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恐龙(KOLONG)数据首席风险分析师雷雨先生,希望从危机风险管理的角度揭示事件的本质。
《华夏时报》:大洋彼岸,“占领华尔街”事件已经发展为“占领华盛顿”运动,并大有蔓延全球之势;大洋此岸,我们爆发了5万人“占领淘宝”的事件,但是很快就告一段落,您作为风险管理方面专家,如何看待“占领淘宝”的事件?
雷雨:那边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被称为“民权挑战金融权”,反映出资本的贪婪和民众的失望;这边的“占领淘宝”事件被视为“民权挑战霸权”,反映出淘宝危机管理之弱,和商户的“无助”与“野蛮”,二者都是一场危机,只不过性质不同、诉求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罢了。
《华夏时报》:如果从危机风险管理的角度审视,“占领淘宝”事件能说明一些什么问题呢?
雷雨:淘宝事件从起始到告一段落,前后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要分析“占领淘宝”之所以酿成一个巨大危机成因,则需要翻开整个事件前后孕育的过程。我们可以回顾一下:
9月初,有传言称淘宝商城将发布“新规”,大幅提高年费和保证金,对此,商城内众多中小卖家纷纷对此求证,但淘宝并未回应和证实。
9月22日,淘宝商城公开辟谣,发布《阿里巴巴:提高年度费率传言不实》的消息,中小卖家情绪暂时稳定。
10月10日中午,淘宝商城突然发布《2012年度淘宝商城商家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大幅提高年费和保证金,新规执行时间设在了10月17日,此前的传言被证实,不少商家感觉被耍,情绪高涨。
10月11日21时,不满新规的中小卖家开始在网上聚集,随后对大商家进行恶意攻击。
10月13日,反淘宝联盟参与人数超过5万人,攻击范围扩大到直通车、聚划算。
10月17日,在商务部表态后,手写五个“忍”字的马云回到国内,闪电出台5项新措施,投入18亿元资金,对新规进行了让步调整。
从上述事件的表象过程分析,一是淘宝“霸权”新规没有征询大部分商户的意见;二是淘宝出台政策遮遮掩掩;三是淘宝缺少与商户沟通的渠道与诚意等。所有这些,都说明淘宝危机风险管理严重不足。
《华夏时报》:您认为马云及淘宝在本次危机中,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或不足呢?
雷雨:我想,如下几个问题或许值得思考:
第一,淘宝网及淘宝商城,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商城,而是一个网络社会,毕竟淘宝上有800万商户存活其中,其中可能承载800万个甚至更多家庭的希望。既然是社会,则管理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不能够按照单方面意愿进行管理,要了解“民众”的意见和想法,要做很多疏导和沟通工作,要知道一个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所可能潜伏的危机有哪些,要有相应的预案应对措施等。
第二,淘宝与商户并不是简单的“合同”关系,也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城与商户之间的关系不能等同,不能简单或粗暴地按照传统合同处理方法来处理与商户的关系。尤其是淘宝处于市场垄断地位,其随意巨幅涨价,已经涉嫌违反了反垄断法规。
第三,要考虑淘宝与商户共处在一个特殊网络的生态环境,而这一虚拟生态环境,与传统意义上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态环境是不一样的,因为虚拟生态环境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社会风俗、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约束。相反,网络生态环境更具有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达其观点,由此也导致相关矛盾处理不能按照传统物质生态环境的方式进行处理。
《华夏时报》:您如何看待马云将淘宝网和淘宝商城简单“划分”,以及淘宝商城的“品质升级”呢?其中是否也存在没有注意到的风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