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是决定企业家远见、胸襟、胆识及企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素,将西方管理科学与中国管理哲学有机结合的境界管理模式,将帮助企业家提升境界,让企业具备大格局。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当。面对新的历史背景,如何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坚持改革开放的创新意识,如何更好地将西方管理科学与中国管理哲学有机结合,创造全球化时代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理应成为学界与企业界关心的重要问题。
“国学热”与中国式管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大批企业通过借鉴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科学与丰富经验,使企业管理水平得以迅速提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特别是企业界盛行一种观点,认为国外的东西拿到国内往往水土不服,并且西方管理科学已经问题很多,而中国管理哲学才是中国企业的“真经”。因此,企业界出现了空前的“国学热”,围绕“中国式管理”的各种观点甚嚣尘上。包括认为西方管理科学已经过时,中国管理哲学将大行其道,中国式管理将取代西方式管理而成为21世纪的全球管理学等,这些观点都极具蛊惑性。
毫无疑义,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科学的层面来说,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方法和手段;从艺术的层面来说,管理是一门沟通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心灵的艺术,也是一门人事的艺术、权变的艺术。
中国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管理科学重在管事,而中国管理哲学重在管人。因此,中国人的道德信条是先做人后做事,其管理思维是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自然,做好人是做好事的前提,这无可置疑。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的角度来说,做任何事都需要讲求效率,都需要考虑顾客的满意和企业的赢利。顾客的满意在于企业为顾客所创造的价值,这也是企业实现赢利的条件。现代企业竞争要求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效率与成本的辩证关系,不讲求效率、不计算成本的做法,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及企业的经营理念是相违背的。
那么,提高劳动效率,节约成本靠什么,仅靠思想修养、道德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管理科学、管理工具的帮助,而这些恰恰是中国管理思想中最缺乏的。因此,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管人的哲学”要实现它的现代价值转化,必须与“管事的科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古老哲学的魅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市场经济价值。毕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超凡脱俗只属于陶渊明,现代人大多很难去实践陶渊明式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也就很难领略此番审美愉悦。
如果要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称为“中国式管理”并非不妥,尽管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称谓需要慎重。但关键的问题并不在名字和口号本身,而在于它包含的思想和方法,更在于它的市场价值和实际效果。
在全球化无所不在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治理国家、社会的优秀思想、经营智慧加以科学分析与合理阐释,并将之有效地运用到现代社会,特别是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这不仅是思想文化界,也是企业管理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
管理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而管理模式则是对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高度概括。管理模式的形成是企业在管理上成熟的标志,先进的管理模式代表着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最高成就。企业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一方面,中国具有沧桑厚重的民族历史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积淀了丰富的管理智慧。另一方面,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在市场经济与企业管理方面积累了成败得失的丰富经验。
中国灿烂的历史文明能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哪些丰富营养?换句话说,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
一般认为,中国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于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政治上的动荡纷争进而导致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诸子百家蜂起,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盛世。
可以说,先秦各学派对中国社会发展、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后来任何一个学派和任何一种思想都无法比拟的。在很大意义上,中国先秦时期的传统思想既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哲学的精华,也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精神信仰的根脉,其丰富的管理智慧与人生思考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具有历久弥新之感。
中国诸子百家中,与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较为密切的是儒、道、法、兵、墨五家,若能本着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精神对这五家的哲学思想进行科学研究与合理取舍,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经营管理既能提供方法论意义的战略思想,又能提供实践价值的战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