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晋升管理层。尽管专业化程度极高,但因为他们所遇到的是以前工作中很少接触的状况,过去的学习培训并不足以令他们应对真实商业世界里的各种不确定性。有这样一群人,我们称之为“死理性派”管理者,主要来自工程、数学或会计等专业,而后被提拔从事非专业的管理岗位。由于思想比较封闭,这群人经常在管理类岗位上感觉受挫,因为后一种工作面临大量不确定性和对沟通能力的要求。
“死理性派”管理者时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通常精通数学,视数字为神圣
不喜欢模棱两可
着迷于客观事实
坚信更多的信息意味着更大的确定性
思想比较封闭
对协商和沟通感到困扰
不喜欢离开带给他们满足感的专业领域
如今的公司里充满了“死理性派”。兰柏瑞教授研究过许多欧美国家的案例,现在也经常在亚洲做一些研究,发现中国和日本企业中,“死理性派”管理者的人数也不容小觑。要知道,中国曾是一个视“数理化”为神器的国家,“死理性派”难免也会神化自己的能力,认为“人文学科或处理不确定性的管理工作是比不上技术工作的简单活儿”者不乏其人。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死理性派”说的:“法语博士也能算是有知识吗?”
接下来的几期栏目中,我们每次将讲述一个“死理性派”管理者的故事,通过这些人物的职业发展案例,表现他们的相似困境。对这些人而言,“死理性”并不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暂时的过渡状态,而是整个职业生涯的标签,是其基本的职业特征。他们做事循规蹈矩,世界观也受此影响。“死理性”构成了他们的职业文化,所以在初遇管理的不确定性时会感到手足无措。
有时候,这种对“死理性”标签的“归属感”未必是个人特质的体现。在有些案例中,“死理性”的烙印会在他们的工作环境中被强化,或者在另一些案例中,他们在承担了新的职业角色之后遭遇了不适应的状况。所有这些困境都是他们在适应工作时的某种不足。每个人物在面临角色转换的挑战前,没有充足的准备或者接受相关培训。过去的学术或专业训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常常戴着“知识的眼罩”,这常使他们在更加笼统的讨论以及主观性更强的工作流程中陷入被动,独自应对新环境时毫无方向感,找不到为自己度身定制的管理建议。讽刺的是,有时候他们被选定担任这样的管理职位,恰恰是因为“死理性派”标签—拥有数学头脑的专业人士。看看你的周围,这种情况也不少吧?
商业中是没有宽容的,尽管他们不一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表现不佳要么会成为公司的负担,要么会令别人怀疑他们的专业度,甚至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我们的专栏会具体地描述这些挑战,希望读者受此启发,可以比他们更早地预判到问题并调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