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职场中的安全感怎么获得

职场中的安全感怎么获得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最近与几个同事在交流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职业安全感”这个名词,心里颇有触动。根据马斯洛理论,安全感的需求属于最低级的原始需求之一,时下到处在评比幸福指数什么的,我没有细究,但我想安全感必然会纳入其中。许多青年男女(特别是女孩子)在择偶时,就常常会议论是否有安全感。浪漫多点的,安全感小一点。安全感多的,又不够浪漫。最后往往又有人总结,谈恋爱时,还是浪漫多点好;结婚后,还是安全感多点好。

想想也是,试想一下,如果结婚后,还天天玩浪漫,制造一些生死离别、疯言醋酸之类的“肥皂剧”,第一次也许会刺激,第二次可能还会有点新鲜感,第三次可能就会觉得很累,长此以往可能就会疲惫不堪,最终人离曲散(许多艺术人才婚姻模式,可能就属此类)。

所以,结婚后,安全感就特别重要。安全是一种放心的感觉。只有有了这种感觉,才会有幸福感,才会把心思全心全意放到经营家的格局中来。

企业其实也是一个家,所以,我认为企业给员工提供职业安全感,员工才会花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工作当中,才会做出更多的业绩来。如果企业给不了员工职业安全感,员工可能多半会“骑马找马”,工作也就自然做不好。

那企业如何才能给员工“职业安全感”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靠企业文化引导(肤浅一点叫企业氛围),一个弘扬正气、朝气蓬勃、相互信任的企业,员工的职业安全感自然就高。哪怕企业有苛严的管理制度,员工明明知道如果做不好,就会被淘汰,员工的职业安全感还会由然而生。这类企业中国就不少见,比如华为,比如阿里巴巴等等。

反之,如果一个企业靠管理层人的聪明,靠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靠别一些小道消息来获取咨询。那员工就有可能人人自危,严重缺乏职业安全感。一个缺乏职业安全感的企业至少会有二个特征:

一是人才流失比较大。人才流失大,招聘量就大,招聘量大,人力资源部就除了招聘,其他的工作没有办法开展。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人力资源部变成了招聘部。这也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情况,这不,在大量招聘的,不都是常见的那些民营企业吗?其实,人力资源部最基本的职能是人力资本开发,而不是招聘。如果还停留在招聘的认识层面上,认为招聘不到人才是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责任,这家企业不是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就是缺乏制度管理的机制。

好的企业,优秀的人才自然会纷至沓来。不好的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人招聘能力再强,再会“忽悠”,可能优秀人才到公司以后,也呆不了多长时间。

所以,营造好的企业环境,让现有员工的职业安全感增强,显然比招聘一两个“千里马”更重要。

二是企业内部氛围差。企业管理层如果想营造一种非正常消息的渠道,并且让之有市场。那就会变成“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说得巧”的状况。问题是企业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不是靠员工向老板表忠心表出来的。一个成熟的企业家,不会喜欢员工的愚忠,而是喜欢员工的职业化。

职业化,才会敬业化。而不是愚忠化,才能职业化。

无数事实证明,职业化的员工,往往责任感、使命感都强。愚忠化的员工,往往是看起来责任性强,看起来很忠诚企业,但一到关键时候,可能不是制造混乱,就是躲在背后。

喜欢员工愚忠的企业,氛围好不了。喜欢愚忠的员工,管理者不自信,公司管理又没有制度化的体现。

喜欢表愚忠的员工有了市场,企业氛围如何好得了?

企业氛围缺乏正气,缺乏正直,缺乏做实事的市场。这个企业的员工,能有职业安全感吗?如果说有,也是那天天想着献媚拿态的员工。真正想有点作为,成就一番事业的员工,可能就会摄鼻绕行啦。

当然,作为一名真正职业化的员工,会形成一定的免疫能力。会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阻力去达成目标。这个目标是自己职业生涯实现的必由之路。职业化的员工,是不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污点的,如果要想不留下污点,就要不管什么企业环境,都要集中精力做工作,都要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并且要有好的结果。要有好的结果,就要有把企业内部当作市场环境的心态。

试想:我们是要求市场?还是引导市场?是希望市场跟着自己的职业化去运作,还是深入市场让自己去职业化工作?

所以,员工需要职业安全感,很大的程度上,也需要自己去营造,自己一心一意做工作,没有多少时间去关心闲言碎语,是是非非。而自己如果做好了工作,并取得了好的结果,职业安全感自然就越来越强。不管是在现有的企业,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而言。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