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移动医疗变革患者管理模式

培训讲师谈管理:移动医疗变革患者管理模式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3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移动医疗有多火?

2014年6月,电商平台健一网获得5000万美金A轮融资;8月,春雨医生获得5000万美金C轮融资;9月,丁香园获7000万美金C轮融资,10月,挂号网获1亿美金C轮融资……

2014年,资本不停刷新着“移动医疗”这一词汇的价值,而2014年,在很多人看来,还只是移动医疗元年。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医疗行业市场到底有何“颠覆”?近日,记者采访了三位医学界顶级专家,解读目前患者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移动医疗发挥的变革性作用。

患者管理模式“生病了”

而今,一个中国人的典型就医经历往往包括以下情节:

门诊时,和医生沟通的时间平均三分钟,有问题不敢多问,因为后面的病人已经挤到医生办公桌边了;拿到治疗方案,“百度”验证是否靠谱,众说纷纭,越看越糊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有进展时,不能及时回到医院请教医生,因为挂号实在是太难。

而在医生眼中,每天出门诊忙到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回到家累得话都不愿说,更别提牺牲休息时间接听患者和家属的电话。医患矛盾突出,很多患者对医生不信任,让本来有限的医患沟通变得更加艰难。

缺位的患者管理,导致疾病管理效果不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呢?

1. 缺乏疾病教育

“和发达国家比,我国居民的健康意识还比较落后。同样是高级工程师,美国的一位教授在诊疗室里表现出来的对卒中疾病的了解,远多于一名中国同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介绍。

此外,中国缺乏权威的健康教育渠道,疾病教育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感冒了能不能喝鸡汤”,这么一个简单问题,患者就能在不同渠道听到矛盾的声音,甚至在不同医生那里都会听到矛盾的建议。

2.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

“中国9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三甲医院,导致了三甲医院的医生非常繁忙。另一方面,社区医院可使用的资源和支持有限,潜力不能有效发挥。”马长生教授介绍说。

医疗资源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衡也非常突出。“家里出现一个重病患者,全家人买飞机票陪同去北京和上海。北京、上海大医院肿瘤科的患者,60%多来自于外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说。

3. 质量监管机制待健全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教授看来,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机制尚待健全。

“国外商业保险公司是重要的支付方,为患者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监督医疗服务质量。而国内的商业保险公司还没有强大到这一步。”王教授介绍说。

移动医疗变革患者管理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移动医疗给出了不俗解法。因此,医学专家们纷纷评论“移动医疗即将变革医疗服务模式”。

1. 快速传播疾病知识

“将权威专家的诊疗经验和疾病教育知识变成普通人可以听得懂且可以接受的科普信息,对于提高百姓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非常关键。我经常在媒体上发言,要把科学正确的疾病预防和管理理念用‘普通话’的方式传递出去。”支修益教授介绍说,“科普知识的传播应该让大家喜闻乐见,不单单是传统媒体的文字传播,还要有图片,最好能用视频的传播方式。现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兴起,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覆盖大量受众人群,非常有利于科学观念的传播。”

事实上,针对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对提高全社会疾病防治意识和推广普及疾病诊疗新技术的作用更加重要。各个疾病领域的学会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一直坚持做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培训,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让医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我经常利用新媒体如微信进行学术交流。《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和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出来后,我经常第一时间放在学会学组委员微信群,组织大家参与讨论。”支修益教授非常认可新媒体和自媒体带来的高效率。

2. 远程医疗平衡医疗资源

支修益教授正在利用远程医疗的技术解决医疗资源在地域上的不均衡问题。

“为了不再让全国的肺癌患者携家带口飞到北京和上海看病,我们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在全国10个城市建立了肺癌分中心或协作中心,中国胸外科肺癌协作联盟计划在全国建立10个地区协作中心,这些协作中心将作为地区性的肺癌诊疗枢纽,解决当地肺癌患者的就诊和会诊需求。”支教授说,“北京、上海的肺癌专家到各个协作中心讲课、查房,指导手术,开展学科建设,通过远程诊疗指导当地医生进行实时诊疗。同时,通过媒体访谈和科普宣教提高当地百姓肺癌防治科普知识,有助于提高肺癌早诊早治。”

而在心血管领域,跨地理区域的分级诊疗系统也在建立。

“我正联合业内专家打造‘心联盟医院’,在全国各地建立‘心联盟’诊室,安装远程医疗设备,让北京、上海的专家实时为重庆县城的患者服务。这样,全国各地的患者都能就近享受到他们信赖的医学专家的诊疗。”马长生教授说。

3. 可穿戴医疗积累医疗数据

“未来移动医疗必须有可穿戴设备的配套。”王拥军教授说,“可穿戴医疗让庞大医疗数据的收集变得可能,加上大数据专家,以及会从数据中解读患者生命体征的医学专家。这样,提供服务的链条就串起来了。”

未来模式尚需探索

当然,作为发展初期的移动医疗,尚需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中国针对衍生医疗服务的法律没有健全。”王拥军教授介绍,“医生远程指导一位外地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结果出现出血,责任谁承担?”

其次,移动医疗商业模式尚待探索。“谁支付?通过什么机制收费?这些都是必须回答清楚的问题。”王教授说。

另外,移动医疗不能单纯依赖医生或者企业的力量,而是需要生态圈各方协作。“政府积极引导,出台疾病诊疗规范和管理标准。学会和专家在全国推广科学规范的诊疗理念和技术,开展医生继续教育和百姓科普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创业公司发挥创意,设计出来更加方便于医生和患者使用的平台。”支修益教授这么评价患者管理生态圈中各个角色的价值。

制药企业同样是生态圈中重要一环。目前,具有战略眼光的制药企业正在推动生态圈内各方携手,将线下资源对接到移动医疗平台,促进在线患者管理模式的早日成熟。

附:全球生物制药巨头辉瑞公司,日前携手顶级创投机构、中国顶尖医学专家,隆重推出“创新e疗创业大赛”。大赛旨在邀请患者管理生态圈内相关利益方进行深度对话,探索未来模式;同时邀请优秀创业团队进行路演,并联手强势资源孵化优胜项目。

标签: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