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行金融市场部理财业务的负责人,马续田如何解读目前的理财市场,工行在理财业务中的策略又是什么?
几次电话交流,感觉马续田是个严谨,甚至有些严肃之人,不过见面之后,才发现其儒雅、温和的一面。
在马续田的办公室中,几个垒得半米高的资料堆,再加上两台显示器,使得偌大的办公桌显得异常拥挤,藏在背后的马续田可以随时参看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
频繁的电话声,不断的敲门声,记者的采访不得不在断断续续中进行,可对于马续田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平常的下午,忙碌的工作节奏他已经习惯。对于工作之外的事情,马续田喜欢简洁、长话短说。对于自己的经历他也是一句带过,“1993年大学毕业在国家税务总局工作,后来又到人大上博士,博士毕业后分到工商银行,工作以后又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再回到工行”。一直埋头于金融专业的他,在工行金融市场部的发展也是如鱼得水。
金融市场部是2006年工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成立的一个新部门,是工行本外币资金经营管理的中枢。马续田所负责的工行理财业务是金融管理部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不放在表内,不占工行资本金,但规模非常大。马续田负责该业务的几年中,工行理财业务规模坐到世界头把交椅的位置,2007年,工商银行理财业务同比大增381%;2008年,该行一款打新产品创下43.48%的最高年化收益。2008年,工行本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达2.2万亿元人民币,同业占比近40%,在四大银行中占比60%以上,超过了其他3家的总和。对于这样的成绩,马续田年轻的脸上更多的还是表现出压力,作为全球规模最大银行的理财业务一线负责人,他平时肩上的压力来自多方面,一是行里任务和市场占比的压力,另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对客户的责任感,“因为前台再怎么与客户接触,也只是负责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真正的产品能不能管好,是否能控制风险,还是在我们这里,工商银行要求所有的产品都不能出问题,我们要看管好客户的钱袋子”。
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整个理财产品市场质疑声不断,有关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的报道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工行理财业务又如何保持逆市下的安全性与收益性。
对此,马续田告诉记者:“工商银行近年来注重向交易型银行转变,理财业务和现金管理业务等是正在大力发展的业务。从收益上看,去年,我们所有的固定收益类产品100%都达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
随着近期海外市场的波动,QDII理财市场沦陷其中,而工商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是2007年第一家进入海外的,首期产品规模超过40亿元,当时确实影响非常大。
经过去年的洗礼,马续田告诉记者:“目前工行QDII产品有4个,两个是基金型的,两个是保本型的,目前,保本型做到了到期保本,而基金型的理财产品当前净值也显著高于同业平均水平。例如,‘东方之珠’一期和二期,最高净值达1.4元,而当时同业的产品几乎全军覆没。当前,该产品的净值维系在1.2元左右已达半年以上,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处在很高的位置上。”
对于目前的成绩,马续田非常感谢工行这个平台。他表示,工行的企业文化是稳健,既要创新发展,同时又要遵循稳健的原则做事,这种复杂的平衡艺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非常高,对他个人能力也是个巨大的考验和锻炼。
从2008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大幅减少,收益率也难有吸引力,各家银行在理财市场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工行来说,虽然理财业务遇到了众多挑战,不过依然领先于行业水平。马续田告诉记者,其背后的原因是工行独特的理财业务策略。
当前,大部分银行理财业务还停留在简单的产品包装阶段,比如用一个信托贷款或票据资产就可以发一个理财产品。而工商银行则已进入资产管理阶段,实行主动管理策略,对所发行的理财产品进行持续性管理,其中涉及大量的市场化操作管理。
工行的理财产品是一个投资组合,不同的资产池在市场上做大量交易,像基金一样管理。
而信贷资产只是整个资产池里的一个项目。马续田透露,工行的理财产品很少去投单一的贷款,一般会将多个资产类别配置到一起,进行组合管理。目前,工商银行单个产品的规模特别大,最大的一只有600亿,而同业的一只产品规模可能只有几千万或几个亿。因此,尽管工行在产品数量上不占优势,但规模却是最大的。
在理财产品的经营中,马续田表示稳健原则和风险管理是放在最重要位置的,为此工商银行专门设了两个处,即风险管理处和运行管理处。风险管理处每天观察产品的风险指标,比如某一个产品在特定时点上风险值有多大,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如何等。运行管理处对产品交易进行控制,设置参数。每一笔交易都通过系统完成,可以随时监控。
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像工商银行这样的大行,从其自身发展的角度看,稳健经营是基本原则,理财业务也同样贯彻稳健经营的原则,在产品设计时注重风险低、安全性高的产品,不会向普通客户推高风险产品。另外,在中台的管理上也是低风险导向,有一套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最大程度控制风险。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工行理财业务的整个流程实行严格的前、中、后台分离。产品、团队和组织架构这个坚固的铁三角在支撑工行金融市场部的理财业务,这样庞大的理财产品队伍建设是国内任何银行都无法比拟的。前台是客户部门,比如个人客户理财产品的前台是个人金融业务部;金融市场部相当于理财的中台,负责产品设计、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后台,即簿记和资金清算,放在运行管理中心,由其负责账务和资金处理,由于这样的设计,使得各部门责权清晰,同时又可以有机地配合在一起。
为了隔离风险,马续田透露,工行的理财产品全部是托管的,类似基金,同自营业务分开核算,而大部分银行还是将其同自营资金业务合在一起,没有分账核算。马续田向记者表示:“目前情况下,很多产品交易,如债券,如果不隔离,内部可能不按市价定价,可能会产生利益输送问题,而且,如果理财产品出现风险,因为是跟自己做交易不披露,最后银行可能不得不用自己的资金去承担风险。
”而工行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即使内部有交易,也按市价进行,理财业务的风险向投资者进行了非常明确的揭示,因此其风险不会引入表内。目前,国际大银行理财产品都实行表外管理。
马续田很庆幸自己能在工行这个平台上发挥个人的才华,他向记者表示:“大银行来自监管的要求、合规性的要求非常高。在工行这个平台上,作为年轻人,我们做一件事情,能引导市场的一个方向,一个走势,可能就在行业里成为一个标准,这一点是其他平台很难企及的。所以,谨慎和稳健是我在作任何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金融危机向全球市场蔓延之际,诸多因素的合力导致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呈规模大幅减少、预期收益率下降和期限缩短之势,面对变数巨大的市场,他又是如何看待未来的理财业务的发展呢?在这种情况下,工行又将如何保持原有的优势?
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理财产品的客户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马续田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无论是个人还是法人客户,其关注点首要是资产的安全性,其次是流动性,第三才是收益。过去股市高企时,可能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收益,客户还觉得太低了,而目前,客户对收益的预期要理性得多。”
从产品种类看,金融危机影响下,产品类别可能现在比较单一,以固定收益为主流。这使得在设计产品方面,更加保证安全性,不追时髦,基于银行自身的能力和客户的需求将是银行面临的选择,马续田认为下一步理财业务的发展,将会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即客户提什么需求,才做什么产品。
从未来的理财市场需求的角度看,马续田还是很乐观的。他认为,如果从客户需求、产品发行规模和理财的影响力看,银行的理财业务正在不断地扩大。从国际经验看,理财业务空间非常大,国外很多大银行,如汇丰、德意志银行等,其理财业务的资产规模与其表内资产规模大体相当,有的甚至超过表内资产规模。因此,他认为,国内银行理财市场的前途也应该是这样,未来理财业务的资产管理规模要超过表内。2009年,工商银行的目标是要保增长,预计在5年内管理资产余额能达到1万亿。
一个有趣的对比是,2008年1月份,工行的理财销售首次突破100亿,全行庆祝,而2009年1月销售突破600亿时,却不愿宣传了,从中可以看到这个市场的发展速度之快。
很多人以为理财产品种类多、创新多才是繁荣,但马续田却认为要深层次了解“创新”的含义。创新不是跟风,不是“花里胡哨”,2008年出现那么多“零收益”、“负收益”产品,就是因为一些银行跟外资行做了一些结构性产品,马续田认为,这些产品没有一点国内的自主创新,完全是从全球市场复制的。有的银行好像就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创新,或者是在市场上评个奖,一定要推这种结构性产品,但却并不具备必需的管理能力。
很多小银行连自己的外汇交易员都没有,就去做这样的产品,最后全部是“零收益”或“负收益”。工商银行2008年只发了两款结构性产品,马续田解释:“不是因为工行的能力不行。实际上,工行外汇交易团队在国内是比较强的。工行很少做结构性产品,完全是出于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举例来说,如果2008年澳元汇率已达顶峰时,你还要买澳元看涨,肯定最后要赔;2008年初做能源基金、东欧或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基金,短期看是挣钱的,但最后都赔了。
如果对市场没有长远眼光,最后肯定是要赔的,所以我们的原则就是不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