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使我们能够快速、轻易地分享我们生活当中的种种私密、详实的细节。但是,当人们的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公众角色与私人角色相融合时,社交媒体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危险。
在《当世界在网络空间碰撞:在线社交网络边界如何影响职业关系》(When Worlds Collide in Cyberspace: How Boundary Work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Impacts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一文当中,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南希·罗斯巴德(Nancy Rothbard),沃顿商学院博士研究生Justin Berg和魁北克大学管理学教授Ariane Ollier-Malaterre,探讨了人们管理社交媒体交流的不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是如何影响人们职业伙伴对他们的尊重和喜欢。该文发表在著名的管理学期刊《管理协会评论》上。
在本次访谈当中,南希描述了他们的研究发现,并针对人们该如何平衡社交媒体给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带来的冲突,给出了建议。
本访谈的节录如下: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能谈谈此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吗?
南希:我与我的同事一道,想研究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交媒体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最近几年,社交媒体无处不在,包围着我们的生活。在组织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点,比如,许多组织都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营销。但我们感兴趣的是,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这也是我们论文的题目《当世界相互碰撞》的主旨所在。我们要研究的是,公司员工的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在社交媒体上,如何变得界限模糊。对人们来说,这既是机会所在,同时也是挑战所在。
我们在做此项研究时也做了一些访谈。在其中一次访谈中,我们的受访者说,“社交媒体还是社交雷区?(Social media or social minefield)我们认为,这个说法真的很好地总结了社交媒体内在的悖论。社交媒体给我们开启了一个新世界,带来了相互交流的绝佳机会,带来了深化关系、建立新关系的机会。但同时,在如何管理这些关系方面,也带来了挑战。
其中一大的挑战是无形观众这个概念。当我们在Facebook,Twitter或Instagram上与人交流时,有一部分人是真正关注我们的,我们是他们的“喜欢”或“最爱”。这些人与我们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互动。但是还有一部分观众是看不见的,他们只是默默地看着我们的所做所说,但不积极回应。当我们发帖子,发问题或信息的时候,通常会忘记他们的存在。
有时候,我们发布的信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招致人们意想不到的反应。这就是我们研究当中真正关注的问题-人们所使用的不同社交媒体策略所带来的后果。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您能描述一下这些社交媒体策略吗?
南希:我们发现,人们使用四种策略。这些都是典型的策略,人们也可能会混合使用这些策略。
第一种策略就是所谓的开放战略。采用这种策略的人,愿意与任何人交流,愿意发布任何信息:好的、坏的、美的、丑的。他们愿意与任何人分享。这是一种真实、开放的策略,旨在广泛、全面地与他人交流。
我们发现的第二个策略是,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比较小心谨慎,我们称之为受众策略。人们利用这种策略来限制受众的范围(比如可以限制好友的范围,例如,不把同事列入好友圈子)。这种策略可以解决我们刚才所说的“隐形观众”问题。采用这种策略的人,尽管也重视真实性,但在受众选择方面,却有所选择。对于他们选择的受众,他们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想,好的、坏的、美的、丑的。
第三个策略是我们所说的内容策略。在这里,人们会选择广泛接触多种受众,但他们会仔细策划交流的内容。他们在发布信息时会精心挑选。他们通常会选择那些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信息,向他人传递自己想要树立的形象。
最后一种策略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定义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人,会仔细管理自己的个人世界和职业世界,将受众隔离开来。他们会与多种受众接触,但会仔细管理,不同受众看到的信息内容各不相同。这种策略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需要一些复杂的技术技巧。你必须监控发给不同受众的信息内容。例如,在Facebook上,你可以使用好友分类列表功能,不同列表的受众看到的信息内容也各不相同。有些受众能看到你发布的所有信息,有些则只能看到一部分。采用这种策略,你既可以广泛与各种受众接触,又能控制不同受众看到不同的信息。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这些策略带来的后果是怎样的呢?
南希:对于人们在工作场合的受尊重和喜欢,每一种策略都会带来重要的影响,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比如,采取开放策略,会让很多人喜欢你。但是,你发布的信息可能也会得罪一部分“隐形观众”。如果你发布一些政治观点,有些人可能与你意见一致,但有些人可能会对你表达的政治观点感到意外。
这些不同的策略都有不同的后果。比如,受众策略,在维护周围人对你的尊重方面,效果不错。但是,如果你不时常和他们交流的话,就不能提升你的形象。自定义策略,我们认为是你提升自我形象的最佳策略,但操作难度较大。你一旦出现操作失误,人们就会意识到,你在刻意管理你发布的信息,控制他们的所见所闻。内容策略可以提升你的受欢迎程度,但一旦你做得过火,也会有副作用。比如,你发的信息过于自我提升,人们就会反感。总之,这四种策略都有一定的缺点。
因此,所有的这些策略都有优缺点,需要慎重选择。在这方面,我们有几点不同的想法。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在如何管理这种复杂问题上,您的建议是什么?
南希:我认为,当你在选择策略,考虑你的网上社交媒体形象以及对你职业声誉的影响时,你必须考虑一些不同的步骤。首先,你需要选择你的策略。想想你的策略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也许你正在做的并不是你应该做的。所以要仔细地考虑你的策略是什么。
其次,你要想想你在社交媒体上的目标是什么。是不是通过表达自己来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想想你是否想把好的、坏的、美的、丑的东西都发布出去?你是否想让每个人都看到这些?还是说你必须注意你的职业声誉,考虑你发布的信息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形象管理是否是你的目标?
我们认为重要的第三点是,你必须认真评估你的社交行为是否符合你所处的职业环境。如果你是位律师,那么你最好别和法官在社交媒体上过多接触,因为有相关法规限制这种行为。如果你是一家初创的技术公司的员工,公司的规范和文化则可能是,你应该和其他员工多互动,多交流。你要参与网上聊天,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这是你与同事互动交流的一部分。你必须真正了解你的个人喜好,以及你的环境,以及这一切如何契合在一起。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想从一种策略转换到另一种策略,或如果你的声誉因社交失误受损,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对?
南希:我认为社交失误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重要,因为人们在策略使用方面,通常都存在一种惯性。除非发生了重大社交失误,带来负面影响,或是职业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否则人们一般不会改变社交策略。这些都是促使人们改变社交策略的因素,但这不会频繁发生。
举个例子,我们的一个受访者曾在一所犹太教堂工作,她的拉比曾问她是否愿意在Facebook上和他交流。她说,当然可以,她在Facebook上非常活跃。这是一个改革派的犹太教堂,这个教堂的规定没有那些传统犹太人的那么严格….
她发布一张她儿子周六踢足球的照片,她的拉比看到了,对她说:“你知道,作为犹太教堂的雇员,我认为不应该发布你儿子的照片,尽管只是一张周六踢足球的照片。因为周六是安息日,这照片传递了不正确的讯息,他不应该在安息日踢足球。”听了这话,她大吃一惊。于是她就把她的拉比从好友圈中删除了。这给了她一个教训,应该慎重挑选好友圈的人。
我认为,这些社交失误有时能使人们对所应采取的社交策略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有时候,社交失误也未必是件坏事,因为它可以让人们对策略有更正确的认识,对社交对象有更审慎的态度。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能否从你的研究当中找一些例子,来说明社交媒体如何改变了沟通的本质,以及我们对沟通的看法,以及对沟通对象的看法?
南希:我们的研究表明,真正的变化是,我们应该更加谨慎思考自己的沟通策略。当我们面对面沟通,或打电话,或小组讨论时,我们通常会自动调整我们的沟通策略,以适应我们的受众。我们会解读对方的面部表情,看他们的非语言线索及身体语言。我们通常对对方有所了解,因此对于我们的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会更加小心。
而在社交媒体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广泛的受众。这是社交媒体的真正目的所在。但是,这也使得我们更难有效地调整我们的沟通内容及方式。正如我们先前所说,人们在别的媒介环境下可能会很自然地调整沟通方式,但在社交媒体上,有时就不会调整,从而导致社交失误。
最近,在媒体方面,有一些很引人注目的例子。有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他开设了一个与茶党相关的Facebook页面。他发布了一些关于奥巴马的负面评价,忘记了五角大楼有一个政策,规定军人在言论方面应该有所限制。结果他被开除军籍,因为他违反规定,说了一些关于奥巴马的负面言论。
还有一个Twitter的例子,有位老兄叫Bob Parsons,他是Go Daddy公司的CEO,也是一位狂热的打猎爱好者,他在Twitter上发了一张他在津巴布韦猎杀大象的照片。善待动物组织对此大为不满,最后他不得不辞去了CEO一职。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交媒体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使得我们可以广泛地与人沟通交流。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以一种一致和积极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社交,这样才能避免社交失误所带来的灾难和不良影响。
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这项研究的下一步是什么?
南希:我们将在许多不同的方向进行研究。其中一个令我很兴奋的方向是,研究网络社交媒体与团队的关系。如今的环境下,我们经常在全球团队中工作,我们的同事与我们并不在同一地点。我们想研究,网络社交媒体对于这种情况下的团队合作,会产生什么影响。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某些策略更值得采用?
我们打算研究的另一个方向是等级问题。在我们的很多访谈中,都提到了这个问题。比如,你和你的老板、上司还有下属,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沟通交流时,是否存在等级问题。一旦你跨越了等级界线,这会对你的工作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的许多采访对象在实际交流中都碰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在Facebook的朋友圈中,既有自己的母亲,又有自己的老板。我们认为等级界线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反应,以及跨越等级界线会对人们在职场上产生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