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培训,有效的员工培训是为了更好,更稳,更快。培训的方式和形式的出发点都是想通过激励,模拟,学习使员工的工作心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培训都是达到这种效果呢?也不尽然,有效的培训是有度的,不管是热情似火,还是平淡如水,培训的成效是要用时间来衡量,用业绩来检验。
我们来探讨一下有关娱乐式培训,对于培训的娱乐乐化,我们并不陌生,目前这种培训方式在一些企业内很流行,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形式有多种多样,最成功的我想莫过于前国足教练米卢先生所倡导的“快乐足球”,正是这样一种方式,第一次把中国足球“娱乐”进了世界杯。从商业看,对于培训的娱乐化如何看待?我手边没有确切的论据,但是我认为,“娱乐培训”应当要有一个尺度。
这个尺度还真不好把握。米卢先生的成功是必然还是偶然还真不好评价,比如“超女”,确实热闹,也极具可观赏性和参与性,但它只能娱乐一下大众,对我国的音乐进步没有太大贡献,也没有多少生命力,昙花一现。企业界的这种娱乐式培训虽说有不少,但也没有评估标准,有的是员工是玩得很嗨,玩完之后会怎么样?就事论事,我倒认为娱乐培训应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举例:在武汉某女装品牌商贸公司,很重视工的培训,经常是邀请一些南方的培训师来汉培训,有一次该公司在做娱乐式培训,场景设计为一个酒会,员工们穿着本公司的产品(晚礼服),员工互相扮演夫妻〖该公司员工全部都是女性〗,进行现场的销售模拟,本来是很好的销售场景再现,但是在会上,员工们主张自我,什么话都说,老婆,老公的乱叫,当场动作夸张嗳昧,难以理解的举动实为不雅,这种培训既不严肃,又不符合该品牌的市场形象。此外,该公司培训时给员工很多图片,要求员工规划自己我的事业目标,只要是努力销售,一切都会实现,鼓励员工展示自己的欲望一面,有的员工在规划图上注明要找个有钱的老公,甚至做情人小三的愿望。
还有的公司是采用一种发泄式培训,讲课的场面时而吆喝,时而狂喊,什么相互对视、彼此拥抱、齐声高叫、拼命鼓励、不断加油倒搞得全体员工傻乎乎的疯狂。
这种培训形式是不是值得倡导?
传统的教室内教育,老师是主角,是“表演者”。而体验式培训的主角是员工,每个参加的人都是“表演者”。因此,现在很多公司在采用户外式和体验者的培训方式,主张让员工共同参与,这种培训方式最大的特色是团队的协调力是很重要。
因此在一些企业中引入了这种休验方式,玩“刺激”乐“心跳”,如蹦极,惊险摩天轮,鬼屋等,虽说这种培训带来的新鲜刺激让员工找到了释放紧张心情的新渠道,但这时硕是不是要分清楚侧重?心理上———太吓人,已吓够了;身理———心跳加速,头晕,玩不下去了。企业在组织刺激游戏的同时,是否关注过员工的身体承受情况呢?刺激性项目与员工心态的培养有多大的关系?这种刺激性还真不好一概而论,在这方面,公司培训组织者要进行正确引导。原则上企业作为管理培训,必须以理论为主,辅以体验式培训。
有些公司的培训的场面很大,“听起来热闹,过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聘请外籍专家对员工进行洗脑,名气挺大,题目很大,只是培训形式老套,内容同质化且干瘪,案例都是别家的,背景和数据陌生,培训就像讲故事,开场与结束都是笑声和掌声雷动。
好看却不实用,培训是作秀,这种方式常见一些大公司,反正是事要做,里子面子都要有。迎合培训市场的浮躁心理,挖空心思制造很多噱头再加上花里胡梢、令人眼花缭乱却不为员工设身处境考虑、“我的成功真的可以复印吗”?为作秀的“培训”,只会把员工带到更加艰难的境地。
成功的培训就像美味,好吃还要看得见。
采用娱乐这种轻松式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培训是完全可以立刻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的,而不仅仅只是把大家聚在一起听一堂热闹非凡的娱乐盛宴。查钢认为其实要解决培训发展中的一个心态问题,培训体系从基础的理论和技术培训,到管理培训,这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有的培训都要注意跟进,要设计后续方案,这样效果才会持久。
做了不评估,等于一场空。娱乐化培训如果没有活动之后的总结分析,那就只能是一场游戏。如何把娱乐培训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如何让培训的目的更强更精准,这都是我们公司管理者要深层次考虑的问题。例如按照工作内容的不同,企业中一般把员工分为3类人才:70%的员工,需要适当技能的培训就可以满足客户普通的需求,20%的员工需要稳定长效的时间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他们是公司的中层,而10%的员工则需要很长的工作经验的积累,才能获得进步。娱乐式培训的定位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
娱乐式的培训只是“娱乐”一下吗?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