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出版公司的总编辑,我思考最多的就是“颠覆”——事实上,几乎每天我都在琢磨这件事。
技术对传媒业的颠覆既壮烈又不可逆转。想想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从纸质印刷转型为数字出版可能节省的巨大潜在成本,我和HBR的同事们几乎可以确认,总有一天,《哈佛商业评论》会彻底成为一家数字出版商。
但是,等等……
我们在印刷出版业务上的利润仍然非常丰厚。《哈佛商业评论》杂志的零售量持续上升,但我们的广告商更乐意《哈佛商业评论》成为一个刊网合一的媒体平台。我们最大的发行量来自将杂志iPad版与经典过刊打包销售。
传媒业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也在两难境地中面临抉择。全新的商业模式早已横空出世,陈旧的传统模式却依然赚得盆满钵满。该怎样转型?你不想行动太快,以至于丢失传统模式带来的丰厚收入;你更不想行动太慢,一不留神就死在市场剧变的车轮之下。
本期“聚光灯”栏目就是要给所有面临同样困境的人以帮助。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 Christensen)与哈佛商学院“发展与创新”论坛访问学者马克斯维尔·韦塞尔(Maxwell Wessel)合写了《颠覆求生》一文,他们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帮你权衡近在眼前的一次颠覆是否会取代现有的商业模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该如何提升你的优势以应对之。
在《双轨制转型》这篇文章中,克拉克·吉尔伯特(Clark Gilbert)、马修·艾林(Matthew Eyring)和里查德·福斯特(RichardN. Foster)给那些身处颠覆中途的公司提出了具体建议。他们解释说,颠覆的目标是调整自己的核心业务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同时创造一种全新的颠覆性业务,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其关键在于,要建立一套组织体系,让这两条路径共享资源,而不是互相掣肘。
世界如此之大,总有人要颠覆以求生存。你最好有所准备。
作者殷阿笛(Adi Ignatius)为《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