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身处职场,难免遭遇各种风浪的冲击。而恐惧感,会在不知不觉中突然袭来。这既可能是对完成业绩的焦虑,对拜访客户的忐忑,也可能是面对上司的不适,面对下级的挑战,或者是中年危机的恐惧……种种不安,大多都并非病理性的,但却都会打破心理平衡。
无疑,我们经理人需要从中走出来。也因此,大多数人通常都希望克制或控制它。但事实上,越想控制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更痛苦。但如果我们试着“笑纳”,经理人将恐惧化作动力,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看看下面的三个故事,你是否也曾经历过。它们都来源于真实的经理人,发生在我们每天身处的职场。
经理人案例一:恐惧来源于不熟悉
人物档案:夏森(化名),河北邯郸人,现任北京某商贸公司市场推广部主管,在京工作七年
“夜里,我做了个噩梦:会议当天竟然没有一个媒体来,空荡荡的会场上,只有我和公司高层在。顿时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我是技术出身,今年转做市场推广部的工作。因为有过三年当兵经历,我一直自信有过人的意志力和勇气。然而,一次经历却真实地让我感到了恐惧的滋味。
公司要上马一个新产品,但这个市场上已经有了不少同类产品,我们产品的特点仅在于使用了一种新材料。而我负责的内容,是策划一个媒体说明会,通过媒体宣传为我们的产品造势。我所在的是一家初创公司,基本上没和媒体打过交道,开媒体说明会更是破天荒头一回。
会议选址、列媒体名单、邀请媒体、会议流程、会议内容、发言嘉宾等细节内容,我都一一过问、全程参与。而从接到任务到筹备活动,大概只有四周的时间。
随着会议的临近,我也开始感到紧张起来,甚至有点儿恐惧,会议当天要是没有媒体来,或者媒体太少怎么办?会议的前两天,我更焦虑。尽管已经联系了不少媒体,但我总怕变故。夜里,我做了个噩梦:会议当天竟然没有一个媒体来,空荡荡的会场上,只有我和公司高层在。顿时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于是,我连夜又临时找人,通过认识的媒体再去请他约圈内的媒体。对方很吃惊:“还有一天就要开会了,你邀请的媒体还没有搞定吗?”“哦,不是,我只是怕有些人临时又不来了……”我尴尬地解释道。
媒体说明会终于如期召开了,来的媒体还不少,效果也不错,我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是落地了。想想自己的恐惧,还是由于自己不熟悉,而学习和积累经验才是最好的办法。
经理人案例二:曾经让我害怕的第一次独立谈判
人物档案:天马(化名),现任瑞丰兆雄投资(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拥有近二十年的职场经历
“那次谈判,没人愿意去,包括公司律师在内。大家都认为这个谈判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我做了一些准备就只身前往。一路上也是忐忑不安。”
十几年前,我在北京某民营企业任总经理助理,负责公司二十多家联营厂的技术管理和法律事务。我刚刚升任总助,就经历了一次棘手的独立谈判。
公司向兰州某设备厂订购了二十多台设备提供给联营厂,由于双方交错违约,致使一部分设备延误交货,造成公司对十几家联营厂违约,公司面临赔付巨额违约金的困境。我整理了双方违约的原因、次序、后果,发函给兰州厂,指出大部损失应由该厂承担。由于金额相当于该厂全年的利润,该厂反应极为强烈,如果赔偿成立,意味着该厂的几千员工一年白干了。兰州方面电告公司,希望公司派人到兰州谈判解决此事。
没人愿意去,包括公司律师在内。大家都认为这个谈判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我做了一些准备就只身前往。一路上也是忐忑不安。
那时,公司的差旅费控制得很严,为了表示我在公司内有一定的地位和决策权,我向公司争取了宽松的政策,入住兰州市最好的宾馆套房,并租用宾馆的会议室谈判。我拒绝去厂里谈判并不是怕工人闹事,只是希望反客为主,不让对方有地主的心理优势。此外,我知道国外劳资双方谈判时,据说一般最后都是资方做出让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方谈判代表的体力不如劳方。在宾馆谈判时,我若累了,就借口要请示公司,可以回房间躺会儿,对方就只好坐在会议室里等着。到谈判最后拼体力时,我一定会占优势。
尽管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我一个人面对九个人谈判时,还是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对方九个人按技术、财务、法律分工明确,且唱红脸、白脸的交替组合。我有时只好采用一些小技巧摆脱自己的困境,迫使对方就范。比如:对方提出一个尖锐问题我难以回答时,我就说这个问题我要查一下资料,请稍候。接着我就开始翻厚厚的资料,埋头演算毫不相干的数据,十分钟过去了,对方瞪着眼睛看着我;二十分钟过去了,对方有些松懈了;半个小时了,对方完全放松了,开始交头接耳谈论别的了。我说这个问题我明白了,请您接着谈吧,对方已是张口结舌,不知从何谈起。
当对方明白我可以发动联营厂在各地诉讼,兰州厂面临的局面会失控时,开始做出让步,经过连续几天的艰苦谈判,该厂承担了绝大部分损失。
我第一次独立谈判不是皆大欢喜的合作谈判,而是利益冲突的追究违约责任谈判,还是到对方单位,当时心里真是怕呢。但也正是这种害怕,迫使我不得不精心准备,积极应战。
经理人案例三:克服初做企业老总时的恐惧
人物档案:毕云龙,君隆鼎源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企业管理工作16年
“清楚地记得我升任总经理后第一次召开部门经理会,在长长的会议桌顶端一把手的位置上就坐,不是意气风发而是感觉心慌,尤其当经理会提出的所有问题等着你一一当场拍板时,绝对的头晕。”
我从企业的一名最普通职员,在两年内成为了企业的决策者。其间,我经历过许多坎坷,克服了许多恐惧。
1992年,我从国家机关下海,来到当时北京一家著名的民营企业,踌躇满志地准备在商海中一试身手。该集团采用日本式管理,不管应聘者既往工作经历、职位如何,一律从试用期做起。虽然我对这死板的规定颇为不满,但我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会脱颖而出,用现在调侃的话说就是:“怀才和怀孕一样,时间长了会看出来的”。
在两年间,我一直在学习管理、财务、法律、营销这些企业一把手必备的知识。但没想到,虽然如此,当全面接管公司经营后,心里竟还是有些恐惧,那恐惧源自我由原来的“参谋长”变成了现在的“总司令”。
我升任老总时,三个副总都是我原来的上级,且比我年岁大(最大的比我大24岁)。我在做试用期职员时,他们有的就是公司副总,有的是我顶头上司,幸运的是他们对我的工作、决策、管理都给予了支持和服从。
第一次按照集团下达的指标制定公司年度计划时,我心里直打鼓,但又不得不在部下面前装出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清楚地记得我升任总经理后第一次召开部门经理会,在长长的会议桌顶端一把手的位置上就坐,不是意气风发而是感觉心慌,尤其当经理会提出的所有问题等着你一一当场拍板时,绝对的头晕。
随着公司运作正常树立的信心,我慢慢战胜了恐惧,适应了新的挑战。在我看来,克服初为决策者的恐惧感,就是要利用好你的副手和管理团队的力量,并充分调动你的综合素质和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