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数据显示,截至昨日,今年共有66家基金公司旗下出现167名基金经理负责人离职。这个数字,已经创下了公募基金行业的历史新高,且较2013年大幅上升了三成以上。卷入这股离职潮的,并不仅仅是基金经理负责人,还有那些左右基金公司发展方向的高管,如万家基金总经理和督察长日前就同时宣布离职,这令今年离职的基金公司高管数量粗略统计已达到12人。
某基金分析师指出,随着基金经理负责人乃至高管的纷纷外流,公募基金曾经引以为傲的“人才高地”优势已经逐渐削弱,这也是导致公募基金近年来发展陷入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在行业陷入人才困局的背后,凸显的是行业的制度困局,包括私募基金等新崛起的财富管理分支,正依靠更灵活的制度安排,大量吸引公募基金业的优秀人才,新的“人才高地”隐然成形。
财富管理业的“黄埔军校”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2年,有基金经理负责人817人,离职111人,离职率为13.58%;2013年,有基金经理负责人939人,离职136人,离职率为14.48%;而至2014年10月28日,有基金经理负责人993人,离职169人,离职率为17%。公募行业基金经理负责人离职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基金经理负责人中,现在似乎形成了一个惯例,就是借公募基金的平台成名,并聚集客户人脉资源,然后跳槽至私募或自立门户,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样一来,公募基金业就好似‘黄埔军校’,为整个财富管理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但自己能留下的却越来越少。”在谈及公募基金行业近年来人才大量外流的状况时,某基金公司高管苦笑着对记者说。
不过,在基金经理负责人们的眼里,导致公募基金业成为“黄埔军校”的根本原因,是公募基金业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上海一位离职不久的基金经理负责人就向记者表示,投资能力稍微突出一些的基金经理负责人,常常会抱怨自己的付出与得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在私募基金行业崛起后,这种差异感就愈发明显,这促使基金经理负责人成名后常常会另择东家。
“虽然笼罩了‘高富帅’的光环,但大多数基金经理负责人的收入远低于外界的想象,在财富管理行业中也不过就中等水平。但工作强度之大,心理负担之重,却超出外界的想象。这很容易让基金经理负责人们心里产生不平衡感。”该基金经理负责人说,“在私募基金行业没有壮大之前,这种不平衡感还只是一个感觉,但现在,有了其他渠道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之后,这种感觉就会转变为离职潮。而随着财富管理行业各种壁垒被打通,人才待遇的‘比价’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加以改变,公募基金业的人才优势未来就可能丧失。”
公募内部培养成主流
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负责人奔赴私募基金业,公募基金业的“人才困局”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许多基金公司开始大力发展投研人才的“内部培养”机制。
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高管告诉记者,考虑到公募基金业对优秀人才吸引力正在下降,公司的投研部门已经不再采用高薪挖人的策略,而是实行“内部培养、内部提拔”的梯度人才机制,着力培养优秀的研究员,并为从研究员中选拔基金经理负责人提供畅通的渠道,更好地营造出投研部门的归属感。他认为,受制于法律法规和股东背景等因素,短期内,公募基金业无法像私募基金一样大手笔激励投研人才,也不适合用高薪去招揽明星基金经理负责人,因为“留人不留心”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不如通过内部培养人才的方式,相对实现投研人才的稳定性。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新基金的快速发行,也在考验着公募基金业人才的培养速度。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2011年基金经理负责人共有689人,基金产品数量为914个,人均管理1.3个产品;而至2014年,最新数据显示,公募基金业已有976位基金经理负责人和1789只基金产品,人均管理1.8只产品。在基金公司内部,老基金经理负责人一个人管理四五只产品已是家常便饭,破解“人才荒”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