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中国企业500大”我们不能盲目自恋

企业培训师观点:“中国企业500大”我们不能盲目自恋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近日公布的2009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比以往要受关注得多,因为这次有个大大的“出彩点”:中国500强以净利润1706亿美元,成功超越净利润989亿美元的美国500强,整体绩效已居世界最高水平。只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兴奋一下,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冷静地浇了一盆冷水:“客观地说,今天评的500强,实际上还是500大,企业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强而不大,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但不至于垮;大而不强,迟早要垮,而且垮的影响也许会更大。”

中国国力日盛,中国企业也呈现国际扩张之势,这是有目共睹的,只是速度并不能掩盖我们的不足和缺点。“中国企业500大”是个形象的说法,好比我们时常看两个人比武,块头大并不代表更有力量,并不一定更强壮,反而容易让人盲目自信、得意忘形,最后倒在人家的拳头之下。“大而不强”几乎是“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排名靠前企业的通病。

世界市场风云际会,危机说来就来,要着眼长远就要时刻自省。中美两国“企业500强”对比看,美国前10位最赚钱的企业,5家IT、2家能源,其他分别属零售、日化和医药;中国最赚钱的10家企业中,6家银行、3家能源、1家通信。银行利润最高,说明企业使用资本的成本很高。另外,中国500强企业中只有220家涉及海外业务,国际化程度在3成以下的企业占86%。

这就难怪有人不客气地指出,我们的500强企业多是能源型、行政型、国家垄断型和城市垄断型企业,制造和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原料或某种形式的公共服务。中国大多数企业依然以低成本优势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这次我们有幸超过头号巨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个大背景,我们始终如一的倾斜政策、4万亿投资对国企的大方慷慨,还有危机面前国进民退的雄心,使得“中美企业500强PK赛”中,我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并且,我们赢的也只有盈利能力这一项而已。对企业来说,盈利能力不能说不重要,但企业比拼当中,内在创新力更为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8年来,“中国企业500强”的前10名始终被“国字号”垄断巨头盘踞。这次的500强榜单中,位列前35位的都是国企,民营企业寥若晨星。

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渐渐体悟到,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我们还逃不开市场,离不了民企。虽然有人曾把民企当作国企破产倒闭引发下岗潮的罪魁祸首,民企的壮大也曾被人惊呼为“狼来了”,可是现在市场繁荣、物质丰富,民企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非要说民企是个“狼”,这个“狼”对我们也是有益的成分多。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寓言是,只有存在狼,草原上的羊群才不至于在安逸中自我退化。面对中国企业目前的辉煌成就,仍会有人恨铁不成钢地指出问题,就是担心“国字号”画地为牢,总是仗着“共和国长子”的身份,在舒舒服服当中忘记了奔跑和追赶。

中国企业500强中,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企业效益排名前列的分别是工行、中移动、建行、中石油、中行、农行、中海油等等。它们当中,不少企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靠的是行业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而不是管理红利。虽然国字号企业现如今也不是旱涝保收了,但还是能让人明显感受到笼罩在上面的厚厚的保护层。

辩证地说,国家保持对一定领域的垄断控制是必需的。只是整体来看,我们“保”的企业太多了。高高的保护行业壁垒之外,民企发展却时常遭遇瓶颈,在世界市场面前的成绩单也仍旧难有大突破。我们曾寄希望于联想、TCL、海尔等品牌,只是目前来看与微软、谷歌、可口可乐、奔驰宝马等世界知名品牌相比,我们也只是“万里长征才迈出一小步”。

近日还有一条消息值得关注,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草案,在三易其稿后,已经上报国务院。草案内容总共20条,包括改进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减轻民企税费负担等若干方面。实际上,民企发展的最大障碍不在于多少优惠政策,而是在很多方面无法和“大牌的”国有垄断企业平起平坐,享受同等待遇。

仅以资本运作成本为例,今年上半年,银行信贷达到史无前例的7.37万亿元的“天量”,但大量信贷流入了并不缺钱的国企,以至于它们花不完就炒房炒股,炮制一个又一个“地王”。真正进入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连10%都不到。

国企和民企的博弈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式的“政治经济学”。当我们用惯有思维来看待这场博弈时,民企的扩张时刻要提防碰触某条臆想的红线。但是换个角度看,这场博弈并非你死我活。垄断国企的惰性通病需要民企这位“狼先生”,民企不是药方,却是药引子,由此打开国企激发活力、不断变革的阀门。另外,疏通民企发展瓶颈,让中国民企也加入争创国际品牌的“尖刀班”,做强中国经济体之后,受惠的是中国的所有企业。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