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方法要“有理有矩”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方法要“有理有矩”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企业在对培训工作日益重视的过程中,面临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的问题:面对员工提出的大量培训需求,特别是技术类企业所面对的大量课程需求,如何判断哪些需求是应该优先满足,如何进行“砍课”的工作,这成为企业培训经理人的首要问题。正如某电信企业培训经理人所说:“每年都面对大量超出产能的培训需求,只能凭感觉进行‘砍课’,很难有所根据的与各业务部门进行协商,往往是报得越多、砍得越多;砍得越多,下一年报得就更多。给员工上的课有不少时候也是我们拍脑袋拍出来的,也许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

  俗话说:“有理可依,有矩可循”。“有理有矩”地进行需求分析才是解决大量培训需求的真正办法,那么培训需求分析的“理”和“矩”又是什么呢?

  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方法之“理”

  “理”指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理”是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出发点,是进行后续工作的基础。通常而言,在安排每年的培训计划之前,应先确定这一年度的计划人均培训课次,这是进行整个培训需求分析最基础的“理”,这一数据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计划人均培训课次=历史人均培训课*X+预期人次培训课次*Y+预算人均课*Z(X+Y+Z=1)

  历史人均培训课次是指历年来培训工作产能的体现;预期人均培训课次是指考虑现实工作的需要,如下一年度是否有重要的工作导致培训工作处于次要地位或下一年度是否考虑大幅度提升培训的覆盖率;预算人均课次是指从培训成本进行的考虑。X、Y、Z为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如果企业培训经费有限,则Z因子应占较大的份额。

  综合以上因素,得出计划人均培训课次的数据,这个数据不仅考虑到企业培训工作的资金预算、培训产能,还考虑了实际工作的重点等问题,是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关键。

  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方法之“矩”

  “矩”指法则、规则,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工具,与各部门“讨价还价”的根据。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有两个工具可以应用:一为需求量,二为需求度。需求量很好理解,就是对某一培训课程的需求人数,也是企业在做培训需求分析时经常进行统计的数据。

  针对某一课程的需求度=该课程需求量/部门中应选该课的人数

  在填报企业培训需求时,由于兴趣或者是好奇等因素会影响培训需求的真实度,进行需求度的分析就是为了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最终如实反映出某一课程的紧要程度。例如某部门课程A的需求量为10,课程B的需求量为5,但应该进行课程A培训的人数为100人,则课程A的需求度为10%,应该进行课程B培训的人数为10人,则课程B的需求度为5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对于这一部门而言,课程B的需求迫切程度更甚于课程A,因此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应该优先考虑课程B。

  有了需求量与需求度这两个工具以后,可以对课程的优先级别进行分类,依据以下不完全的矩阵,可以确定各部门中不同课程的优先顺序。

  A类课程为明年重点实施培训的课程;B类和C类课程是可以根据具体产能和时间安排实施的培训;D类课程可以暂不列入培训考虑范围,可以安排在以后的培训中。

  根据需求量与需求度的分析,确定课程优先级别为A类课程>B类课程>C类课程>D类课程。在同类课程中,依据需求度排序确定优先级别,如果需求度一致,则根据需求量的排序确定优先级别。以某电信企业某一业务部门今年所提交的培训需求为例:该部门提出了近100人次的培训需求,而这一需求大大超出了培训管理部门产能,运用需求量与需求度的分析(见图2)。

  通过需求度和需求量这两个工具的衡量,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在这一年度的培训工作中,课程1是要首先考虑安排的;其次要安排课程6、课程9;在产能允许的情况下,课程2、4、5、8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排;而课程3、7因为需求量和需求度都很低,今年的培训不考虑,可以在以后的培训中进行。这样一来,企业的培训管理员只要根据今年的计划人均课次及部门人数就可以确定今年的培训计划,并且也可以“有理有矩”地与业务部门“讨价还价”,以培训专家的角色进行商榷了。

  在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的“理”与“矩”之下形成的年度培训工作计划将成为培训经理人用事实说话的依据,使培训计划的实施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培训经理人也会成为“急业务部门之所急,想业务部门之所想”的学习专家。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