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新沟通方式:贡献式沟通 下

新沟通方式:贡献式沟通 下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至少,慢慢习惯并学会了“只需分享、无须认同”的包容式沟通,对于曾经专制的中国社会而言,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表明当下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包容时代,减少了大量的无意义的冲突!当然,我们需要警惕“包容式沟通”的陷阱,就是如同毛同学一样“引诱”计谋:大鸣大放并非我们假想中的百家争鸣,恰好相反,大鸣大放在于“引蛇出洞”令牛鬼蛇神自动显身!喜欢线装书的毛同学,可谓将古人“御人术”玩得炉火纯青。至少,我们不能排除某些精通权术的中国管理者们,以“包容式沟通”的名义借机找出谁是支持者谁又是反对者。从这个角度来说,贡献式沟通与包容式沟通,完全是两回事。换言之,包容式沟通与我们是否贡献智慧一点关系都没有,最多只意味着管理者的大度或宽容。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贡献式沟通,总是表现为“我需要你(的智慧)”。尤其是对于急于找到创新之路、却找不到路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张艺谋曾经讲过一个国外知名大导演,由于无法突破自己而企图自杀的事!我个人很能理解这位知名大导演无法突破自己的痛苦状!这时候,假如有人能够贡献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而不是非要辩论个你对我错甚至你死我活,我个人猜想,这位知名大导演没准儿会象中国人一样叩头谢恩!事实上,对于一个无法突破自己而痛苦到企图自杀的人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一剂“与众不同的新见解”更有效的良药了。它意味着:第一,贡献式沟通与传统说服式沟通完全扯不上边,第二,贡献式沟通与允许异见的包容式沟通,只是表面相似/实则完全不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贡献式沟通,只代表着这样一件事:我需要你的智慧!
这也是“贡献式沟通”并不会引发人与人发生激烈冲突的原因:几乎没有人会拒绝他人善意的好意!除非我们象电视上的大专辩论会一样,标榜“包容式沟通”实则争辩昏天黑地。
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我们在沟通时,说出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思维或新方法,不仅不会换来对方的白眼,反而会赢得对方更多的尊重!当然,即便我们的新思维或新方法也就是智慧显得很幼稚,或者,对方是一个存在着某种性格缺陷的攻击型的人,我们也要大度的挥挥手说声“没关系”:此路不通走彼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嘛!接下来,如果我们能够持续的发现或发明第三条路、甚至第四条/第五条路,就更好了!换言之,“贡献式沟通”与辩论/争辩甚至争吵等等词语无关!事实上,当我们之间彼此互动多次发生,并且每次我们都能够提供与众不同的见解,至少,我们在他人的眼里,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l “贡献式沟通”
如前所述,我们只有贡献出我们与众不同的智慧,才意味着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贡献式沟通!有一个网络流传的小故事,恰当的说明了什么是贡献式沟通。
有一天,三个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注:三人或三人以上合作才需要沟通,相反,一个人独处思考谈不上沟通。同时,由于两人之间很容易发生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所以沟通与合作至少三人或三人以上,也就是合作团队的意思)。其中一个仰望夜空,不无幻想式的说,“我要是能把天上的月亮摘下来,就好了”!这位年轻人想象力的不可谓不丰富。第二个年轻人先是称赞道,“你的想象力确实很不错,但是,它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梦想”!显然,第二个年轻人对第一个人年轻人的想象力,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第三个年轻人与第二个年轻人不同,只见他沉默不语似乎又若有所思,忽然对着另外两个年轻人说:“把一盆水端到面前,月亮就映中水中了,不就把月亮摘下来了吗?!”
第一个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第二个年轻人看似称赞,实则泼了一盆冷水。只有第三个年轻人真正懂得“贡献式沟通”:赞叹他人想象力的同时,提供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法。
事实上,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与他人沟通时,绝无一根筋式的固执己见,绝无喜欢专挑人家毛病的性格缺陷,相反,它们总是本着“东方不亮西方亮、此路不通走彼路”的智慧原则,显得机智又灵活,绝不跟你无休无止的纠缠于争辩!因为它们懂得一个常识,辩论不是沟通目的/甚至连沟通手段也不是!事实上,当一个人有了想法而又试图与你沟通时,一部分原因是期望得到你的认同或赞赏,但更重要的原因期望得到你与众不同的智慧点拨。一般来说,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至少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不同角度或不同解决方法,因此,只有当我们需要说出第二种、甚至第三种的看问题角度或解决方法,才是智慧工作者的沟通方式。
“智者务实,愚者争鸣”,不理解这句古人古训的人,就无法理解什么是贡献式沟通。或者说,只有天生存在某些性格缺陷的人,才会为了争鸣而争鸣。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竞争也分两种,一种是与他人竞争,另一种是与自己竞争。一般来说,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竞争模式,主要适用于工业组织体力劳动者以及部分知识工作者;而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竞争,才是智慧工作者的竞争方式—-这也是“创造”之所以很难的原因之一:战胜他人易,战胜自己难。事实上,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指摆脱或战胜自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创造性的工作,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早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做斗争。反过来说,由于摆脱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很困难,这时候,就需要他人的新鲜智慧来帮忙,虽然有时候他人智慧见解听起来很刺耳。
因此,沟通时我们是否贡献智慧,有一个简单判断标准,就是看我们是否会说“还有”。一般来说,与人沟通时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不”,第二种是“可是”,第三种是“还有”。
第一种“……不”。它代表的是否定。通常来说,否定他人的结果,往往引发争吵甚至激烈冲突。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工业组织“说服式沟通”时代:当工业组织管理者试图说服他人时,结果只能是二选一:要么是/要么否,没有第三种回答的可能。换言之,假如我们否定了管理者的命令,等同于宣布自己是一个不服管教的捣乱份子。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生产或制造的本质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如果我们试图贡献自己智慧,与破坏严密生产流程没什么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工业组织是一个不允许说“否”的时代。
第二种是“……可是”。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常识或体会,只要一听到“可是”这个词,立即就会意识到:无论前面听到了多少动听的赞许之词,后面的话多半是否定自己—-这也是稍微“懂一点沟通技巧”的人惯用的一种方法:先肯定/后否定。或。先鼓励/后批评,并把它冠以一种所谓“沟通技巧”的美名。只是它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一冷一热的反差,不仅不利于沟通与合作,反而是变相否定他人的智慧。事实上,沟通与合作的精髓,就在于我们是否吸收他人的智慧。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那么,所谓团队合作就变得毫无意义。
第三种是“……还有”。一般来说,当我们说出“还有”时,通常是眼睛中放射着光芒,意思是“我怎么没想到?”,接下来,我们的智慧会如泉涌般的被释放出来,包括了一系列的“除此之外,还应该或还有……”等等字样的词句。它才代表着肯定他人智慧的同时,由此获得某种启发而生出了新智慧。也就是说,它不仅仅代表着我们赞美他人的智慧,同时,也代表着是因为受到了他人智慧的启发而萌生出了自己的智慧。我们常常说“将第一种看法和第二种看法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第三种看法”,说得就是来自其它人智慧的启发所形成的第三种智慧。假如没有了其它人智慧的贡献,那么,令人叫绝的第三种智慧就不会诞生。
因此,只有第三种人,真正懂得什么叫贡献式沟通!或者说,检验一个人在沟通时是否贡献了自己智慧,就是看它是否说出了“除此之外,还有……”的类似语句。
事实上,我们尝试着慢慢学会说“还有”,对于他人而言是一种智慧的贡献,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也是一种萌生新智慧的思维方式的训练。就如同你,如果只是简单的同意或否定我所提倡的“新沟通方式”,并不意味着你贡献了你的智慧。相反,只有当你由此获得了某种启发,说出了“除了‘贡献式沟通’之外,还有其它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才代表着你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贡献式沟通!它的话外音,没有了他人的智慧贡献,我的与众不同的智慧也不会诞生—-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式沟通”。
至少,在我个人看来,中央电视台的栏目,有那么一点“愚者争鸣”的味道,几乎完全不理解什么叫贡献式沟通!我甚至怀疑它们有着某种文革的经历,因为它们与“文革”做法实在是太相似了:人为的划分为左派与右派,然后让它们相互争吵/恰架,几乎完全没有建设性可言!虽然出于电视台的收视率的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实在是太不靠谱了,它几乎排除了第三种观点存在的可能性。至少,应该在左/右对手之间,设立一个第三方观点,表达出与左/右对手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反过来说,当一个问题出现之后,绝不仅仅只是存在左/右对手两种观点,一定会有第三种/甚至第四种观点的存在。
因此,“贡献式沟通”绝非凭空提出一种新观点,恰好相反,它是针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它的正确次序是:先有问题,后有观点,而不是相反。
简单回顾一下,从新合作方式到新沟通方式,组织管理脉络开始逐渐清晰,第一,问题与目标同样具有凝聚零散个体的功能,区别在于:目标排斥不同异见、问题欢迎不同异见。第二,使用肯定句变疑问句这个小技巧,将目标转化为问题,我们才会发现:组织里几乎全部是鲜活的鱼。第三,鱼与鱼之间的沟通,与辩论或争鸣完全没有关系,而是在于我们新思维的智慧对于他人而言,是否具有启发也就是贡献的作用。最后,即使我们围绕着问题而不是目标,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依旧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有效沟通与有效合作之后,我们如何正确的决策?

相关课程: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