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从价值信仰探求企业管理的核心

企业培训师观点:从价值信仰探求企业管理的核心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有人说最高层次的管理是文化管理,这句话可能很多人理解是有偏差的,因为很多人理解“文化管理”就是用文化进行管理,但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用“文化”进行管理。企业管理归根结底还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企业价值观的精神和信仰,其形成的过程是非常复杂和难以捉摸的,管理追求的是简单、可执行,所以文化管理的概念本身就有问题,而且也没有听说哪家公司是靠文化管理取得成功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企业的最核心要素是人,各种工作都离不开人,所以如何找到合适的人,发挥人的潜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的价值,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面临的挑战,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文化的影响虽然看不见,却非常巨大,近些年美国的一些学者推出《基业长青》《学习型组织》《从优秀到卓越》等管理类畅销书,其中都把企业文化上升到很高的高度,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文化;更令人深思的是,这几本书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一些思想,尤其是“阴阳平衡、整体思维”的观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西方文化如果不借鉴东方文化,那会变成瞎子;而东方文化如果不借鉴西方文化,那会变成瘸子。”不得不佩服爱因斯坦的洞察力,一个深谙宇宙发展规律的科学家,同样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点和不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虽然至今仍有许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要素,但毕竟也有许多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甚至是文化糟粕的东西,有些人盲目的乐观,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但不能发扬传统文化,反而会让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认识,这样的危害很大。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有没有问题,我们的价值信仰是什么?我们的方向是什么?价值信仰与企业经营管理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传统文化为什么难以融入企业管理

  世界在渐渐变平,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是渐进的但却日益深入,“麦当劳、可口可乐、耐克、NBA”这些典型的美国文化元素离中国的普通百姓越来越近,看一看很多中小城市肯德基的红火,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有一丝担心,不能简单的用文化入侵来理解这种现象,如果真的是优秀的文化,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呢?但关键的是,我们很多人无法区别西方文化哪些是先进的,是适合中国社会的,哪些又是落后和不适合的。同样的,很多人说要捍卫传统文化,现在也的确兴起了一股学《易经》《论语》《庄子》的热潮,积极的因素是有的,但也有很多人看《易经》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占卜吉凶,而且说得神乎其神;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我们的企业家,如果真的能读懂《论语》,那真是一大幸事,但事实并没有这么乐观。

  中国的烟草系统目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企业文化塑造运动,国家烟草局要求所有的地市级烟草公司要在这2年内建立起富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这也是国资委2005年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山东省烟草局来说,有17家地市级公司,整个山东以齐鲁文化、儒家文化闻名,相对来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最好的地方,从山东的风土人情、待人接物就可以感觉出来。我们在与这些烟草公司的合作中,他们的普遍要求就是个性化、有特色、体现企业的独特内涵,而且要求将儒家文化的一些精髓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就引出一个令企业经理人都颇为头疼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说传统文化很好,但感觉无法融入企业的管理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假设不同。

  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内和外谐”的人生境界,当然,从表现形式上,这三家又各有偏重,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从实现方法上来看,儒家的方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是“静虚、养生、遁世、穷万物”,佛家是“明心、见性、救世、通万有”。

  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进能退,即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了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了人的“道德性”,人是道德的主体,人需要终其一生去达到“至善”的境界;而西方文化受基督教的影响很深,救赎观念根深蒂固,人生而有罪,所以需要不断的努力来赢得上帝的恩惠。中国文化讲社会与群体意识,以道德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文化讲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

  现代管理源于西方,当然,西方管理思想也经历了从“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其价值信仰并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人是个体的,“上帝”之下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哲学,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调整起来非常困难。中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几乎都是在学习西方企业,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基于西方价值观的管理方法能否适应甚至是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化受中国近代社会运动的影响,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最初的“道德人”转向“集体人”,改革开放后成了“经济人”,现在甚至是“自由人”,就是思想不受束缚,缺乏信仰约束,这与西方社会不同,西方社会的基础是宗教,虽然是世俗的宗教,但人之上有“神”,中国是彻底的无“神”社会,但也同时失去了对“神”的景仰、敬畏,让中国社会缺乏道德约束。虽然我们是最谈道德的一个民族,但道德观却最缺乏信仰支持体系,这才是最可怕的。
其次,文化贫瘠——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郑重地告诉世人“我不是大师、国宝、泰斗”,一时传为佳话,叫做“大师三辞”。中国这个社会很有意思,季羡林先生是真的想辞,可媒体越这样越硬要把“大师、国宝”这样的美誉加给老先生。我相信季羡林先生说得并非客套话,而是肺腑之言,季先生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句话更进一步解释了他是如何理解做学问的,那就是保持一个自由的“身”与“心”,一旦身心被物质、权力、名誉所左右,那他的思想就不再自由,而成为一种工具。所以,中国目前的状况难出大师,连季羡林这样的学者都不敢妄称大师,大家就可知外面的众多“大师”基本上都是打着大师的旗号从事商业活动而已了。真正可悲、危险莫过于斯!

  真正的大师,必然是保持一颗独立的、自由的心去做学问、搞研究,而且要有争论,要容许不同的思想。目前中国的学术土壤似乎是差了一些。缺少真正的国学大师,也就没有人是真正地去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人讲管理是实践,但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作为指导,管理也只是瞎子摸象而已。

  第三,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模糊化。

  看到这个标题,一定有人不认同,说“多元化”没问题,但“模糊化”对吗?我经常在一些公开培训课上问在座的经理人,请问你们认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结果要么回答不出来,要么回答得千差万别。继而我又问,请问中国社会有信仰吗?回答要么是没有,要么是不知道。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历史潮流,无法阻挡,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正在慢慢改变着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可我们还在这里迷迷糊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经济化大潮的大力推进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舍弃。许多地方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名修庙建佛,但却在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方面毫无作为,甚至是无情践踏。而共同处在儒教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在传承儒教文化方面比中国都要尽心尽力。以日本和韩国为例,日本的文字和韩国的节日都是中国的舶来品,但他们对此万分珍视,历经千年从不轻易简化和更改。与之对照,中国人的做法往往让人疑惑不解。比如说,许多人反日、反美情绪高涨,但却热衷于消费日美的商品。一方面对日本的教科书事件极端愤慨,另一方面却是很多个人大量毁坏日本侵华历史遗迹。这样的心态表现在今天,就是很多中国人喜欢和周边国家争夺传统文化遗产,但又从不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不过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马上要将传统节日列为正式节日,这也算一种实实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吧。
从各国价值信仰的不同探求中国文化的问题

  撒切尔夫人说过:“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也有西方学者预言,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因为西方文化已经走到头了。所以很多人开始鼓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东方文化,认为这是一剂灵丹妙药,可以解决目前整个西方社会存在的文化冲突和个人价值的膨胀。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经济虽然经历了911重创,但并未改变其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思维,美国总统也坦言,美国最富竞争力的是其先进的价值观和治理机制,而这是不可能动摇的。恐怖袭击的确打击了美国经济,客观上也改变了美国的一些国家行为,但是美国经济的那种创新机制和思维模式并未发生改变,所以美国仍然能够领跑世界,虽然它也存在“校园枪击案”这样的问题,但那时其强调个人自由文化下必然要结的“毒瘤”,无法避免。但如果我们转念想一下,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枪支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似乎美国的治安不象有些人想的那么坏。

  中西方文化价值信仰的原点不同。季羡林先生认为,整个世界包括四个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再扩而大之,全人类文化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根源是东西方思维模式和哲学基础的异同。一个是“以物观物”,一个是“以人观物”。“以物观物”就是把人降同于万物中的一种去理解万物,并与万物融为一体,所以才有一些“天人合一”,才有“田园牧歌”,才有文学作品中永远的大团圆结局;而“以人观物”,则夸大人对大自然的挑战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无限扩大,于是才有用“个性”去挑战“共性”,人的个性充分膨胀,艺术上才有浪漫主义、人本主义、人权主义等众多奇观。东西方文化互补,东西方文化各超越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各处的短处,有一个更理想、更美妙的融合。

  东西方各国的价值信仰不同,这也导致了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差异很大:

  文化特征

  宗教信仰

  核心

  价值观

  文化表现

  美国

  个人英雄主义

  小人物成为大英雄

  牛仔风格

  强调独立

  强调机会、权利的平等

  强调感恩

  宗教色彩较强

  冒险精神

  价值多元化

  强调团队精神

  在美国,有95%的人“信仰上帝”,其中,86%为基督徒,基督教徒中,60%的人为新教徒,28%的人为天主教徒,10%为东正教,其余信仰犹太教或伊斯兰教;成年人中,70%的人从属某个教堂
民主、自由、平等、创新

  1990年,美国人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人数3.88亿人次,而出席宗教活动的人数则为52亿人,比看比赛的总人次多出13倍;

  在美国的总统就职仪上,新任美国总统也必须手按《圣经》;

  美国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业绩的总统几乎都同时都以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而著称;

  小布什则同样代表了美国的基督教保守势力,这些势力支持他发动两场对伊斯兰世界的战争,并且能两任美国总统;

  教育方式多为引导式、启发式。

  中国

  强调家的氛围

  道德约束

  追求合理性

  重人治

  等级观念严重

  官本位思想

  个人勤奋努力

  好面子,攀比心

  随大流,抑个性

  佛教为最大宗教,但信徒不多;道教、儒学为形式上的宗教,基本没有信徒;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信奉基督教

  和、仁、义、忠、孝、诚

  家的观念根深蒂固,成家立业的思想;

  实用主义盛行,道德感下降;

  法律意识不强,社会契约度不高;

  和谐、中庸、不偏不倚;

  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的兴起;

  佛家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扬光大,今天仍然很具有生命力;

  近些年《易经》《道德经》等传统文化升温;

  对孩子的教育多为传授,较溺爱孩子。

  印度

  多样性和宗教性

  重精神轻物质

  神权色彩浓厚

  等级社会明显

  种姓制度

  家庭文化

  83%的人口是印度教教徒,基本教义是“法”和“业力轮回”,因果报应,现世的不平等是前生注定的

  民主、传统、宿命、宽容

  苦行僧和瑜珈术集中体现了印度人的传统文化和宗教情怀;

  施舍被印度传统文化誉为最重要的美德;

  印度则流行苦感文化,认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华,离神就越近,印度人的快乐指数全球第四;

  印度最大的私人财团“塔塔集团”形成了赞助慈善事业的机制,赢利的65%进入慈善基金,再投入慈善事业;

  保护民族品牌,坐国产车。

  韩国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注重家庭

  小而强的文化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但同时融合了西方价值观

  50.7%的韩国人信奉宗教,其中佛教徒占信教人口的45.6%,基督教新教教徒占信教人口的38.7%,天道教教徒占信教人口的13.1%,儒教教徒占信教人口的0.9%

  坚韧、团结、勤奋、努力

  韩剧,文化输出;

  尊重、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成立“孔子学院”;

  典型的儒教国度。

  日本

  忠诚与坚忍

  重礼仪

  狭隘意识

  危机意识

  竞争意识

  团队精神

  民族主义

  对历史的反省不够

  矛盾心态

  据日本内阁的统计,截至2000年,日本共有神道教信徒1亿,佛教信徒9000万,基督教信徒174.5万,其他宗教的信徒1021万,合计共有各类宗教信徒2亿人。同年日本的人口总数为1.187亿。宗教信徒的总数是人口总数的近2倍。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本人可以同时信仰两种乃至多种宗教

  义、礼、忠、孝、勤奋、努力、合作

  神道教没有宗教理论为基础,以族缘或地缘为基础,以神社为中心,崇敬祖先神、氏神、地域神;

  参拜靖国神社作为日本精神的传扬;

  强烈的民族主义,右翼力量仍有很深的影响;

  日本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但近代也引入了西方文化,实际上日本文化是自成体系的;

  日本文化的“洋葱式”结构,即没有内核,各种文化的杂合体;

  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但日本人重“义”不重“仁”;

  从小就开始锻炼孩子的意志。

  新加坡

  文化多元化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以严厉的法律营造了一个世界“花园城市”

  危机与创新意识

  良好的教育体系

  2000年人口总数249万,其中基督教36万,佛教106万,道教21万,伊斯兰教37万,印度教9万,其他宗教1万,无宗教信仰37万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新加坡课程发展署于1987年编写了《他们走过的路》——儒家伦理辅助读本,分中三、中四两册,包括40个人物故事;

  新加坡企业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美德作为“治国之纲”,在此基础上,新加坡企业树立起“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政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
从以上的分析对比表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判断:

  1.宗教力量不强导致中国人什么都不怕

  世界上主流的宗教基本都是教导人要行善,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佛教讲行善积德,基督教讲感恩博爱。法律只能让人不去做什么,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却无法抑制一个人恶的念头。举个例子来讲,一个人捡了别人的东西而没有主动归还,从法律上没有问题,但从道义上来讲就已经犯了罪。这就是宗教的力量,“神”是在自己的心里,时刻都离不开,只有有了对“神”的敬畏,一个人才能真正地管住自己私欲的碰撞。

  中国现在有点名的寺院香火都很好,但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寺院越来越象个大的公司,真正潜心向佛的人少,求功名利禄的倒是不少,可悲!

  当然,我们强调宗教的力量,但不能夸大宗教的力量,宗教也需要引导和管理,不能恣意发展,缺乏约束,那样反而会出大问题。

  2.儒家文化的影响广泛但在中国只停留在表面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但却不是保留最好、传承最好的国家。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并加以宣传推广。

  不可否认儒家文化至今仍然有很多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思想,但目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没有人去探讨儒家文化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的问题,所以导致我们每年都在“祭孔”,但实际上是形式大于内容。

  3.中国的企业要大力推行价值观教育

  中国企业的落后首先是文化的落后,精神的落后和企业价值观的落后,而非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的落后,因为管理方法易学,而改变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观念是非常难的。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作为支撑,这个企业基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前景。

  日本公司就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推行和企业价值观教育,松下的每家公司都设有一个神社,专门用来供奉神灵,公司的高级职员每周都要来这里,由主持神社的和尚给他们讲法,使他们净化心灵,更好地执行公司的有关命令。松下创始人的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他一生中最尊重的顾问就是一个和尚,通过各种宗教活动,企业与宗教的各种教义、精神和企业的巧妙结合起来,然后灌输给企业员工,使他们相信工作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和社团,更多地是追求人类生活。

  我认为,中国企业价值观应该围绕“仁义忠孝”来构建,这四个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一个企业走向基业长青必须要信守的价值信条。“不仁”则不能感召众人,形成团队;“不义”则不能留住客户,吸引人才;“不忠”则不能同心合力,共谋大业;“不孝”则无法家庭和睦,万事通达!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信仰的培养,一群缺乏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是无法走到一起,也是无法共度难关的。虽然在经济利益面前,价值观和信仰显得那么无力,但是请相信,一流的文化才能成就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才能成就一流的企业。一个真正伟大的公司,必然有超越利润至上的追求,这是企业成功的基本道理。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