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军工企业集团管控分析

企业培训师观点:军工企业集团管控分析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我国军工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中国革命和军队的建立而诞生,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而成长。为了保障军需,1928年5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第一个红军被服厂,1931年10月,又将中央修械所、江西省苏维埃修械所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修械所合并,在江西官田成立了中央兵工厂,负责枪炮修理与弹药生产。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响应中央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一面战斗,一面生产”。王震同志率领三五九旅在荆棘丛生,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开荒30多万亩,并办起了纺织、制鞋、造纸、肥皂等一批军需民用品的生产工厂。在大生产运动的推动下,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被服厂、纺织厂、针织厂、酿酒厂等,到日本投降前,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需工厂已发展到400余个,职工达4万余人,主要设备有9000多台,生产了大批军需民用产品,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毛泽东同志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的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军队工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并开始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农村走进城镇。加上接收国民党军队的一批工厂,创建目前已有相当规模的各类军需工厂达一百多个和一批军火工厂与军械修理工厂。仅东北军区,到1949年2月,就有军工生产单位70多个,职工4万多人,各种设备1万多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部队建设需要,军需生产、装备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军工生产体系,有飞机、兵器、坦克、舰船、导弹、军服等制造厂和装备修理厂等等。军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十年来,军工企业的生产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正在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健康稳步地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军工业经历了大致五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1949-1956),为了创造一个安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当时军费所占比重高,占当时财政支出的30%;二是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时期(1957-1963),加快经济建设,军费大幅度裁减,裁减军队237万;三是文革时期(1964-1979),虽然当时历史背景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萧条,但为了对峙苏联和抗美援越,所以军费相对大幅增加,占当时财政支出的17-25%;四是改革开放时期(1980-1998),当时的国防指导思想是“国防工业要服从经济建设”,军费比重明显下滑,占当时财政支出的10%;五是和平崛起时期(1999年至今),指导思想是“能战才能求和”,军费开始逐年上涨,每年保持增长12%的增幅。以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为标志,加之应对台湾民进党执政的需要,我国的国防军工行业重新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军工行业开始进入上升周期的拐点。从2003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大规模部队更换装备时期,军工行业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在2008年大范围的换装将基本完成后,未来的军工发展将逐渐以高新技术武器配备为主。

  改革开放后,我国十大军工集团市场化进程是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994-2001年持续8年亏损,1999年7月1日改组新设立;十五期间经济总量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2002年实现扭亏转折,到目前为止有49家上市公司;从2004年开始,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到2005年,我国国防工业实现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品销售同比分别增长17%、18%和19%左右。十大军工集团公司全部实现盈利,利润总额预计同比增长15%以上。军品产值预计同比增长35%;民用产业保持快速发展,产值预计达到1950亿元,同比增长12%。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要瞄准国家远景目标,立足当前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供给方面基本满足部队装备机械化和信息化要求,初步形成寓军于民新体系框架和军民互通、互动机制,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新跨越,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军民结合产品占民品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全行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升30点以上。
我国国防军工工业利用资本市场的经过了三个阶段和形式:第一阶段军转民产品推向市场,主要进入行业有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摩托车行业等,军转民产品完全进入完全竞争市场,军工企业市场适应力较差;第二阶段军民两用资产企业改制上市,主要进入行业有民用航空制造,军民两用航天配套系统或器件等,开始利用资本市场实施产业整合;第三阶段借助上市公司平台推进国防资产证券化,主要行业有航空航天制造业,优质资产直接注入。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军工集团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军民结合,以军促民,以民保军”是我国军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军工集团虽然上市公司众多,但大多数核心的优秀资产仍在上市公司之外,在“十一五”期间,军工集团将逐渐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优秀的资源进入上市公司。

  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防工业建设采取“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指导方针。但进入60年代后,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企业特别强调要加强国防工业建设,在此过程中逐步导致了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分离。改革开放后,我国军工行业日益向民营资本敞开通道。据统计,2007年1至5月军民结合产品保持快速增长。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累计完成产值317.4亿元,同比增长24.6%,占民品产值的25.3%,拉动民品产值增长6.7个百分点。

  军工企业集团管控基本模式

  国防科技工业提供的产品—武器装备,主要是供国家,具体说是供国内军队使用的,因此它是一种公共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军品贸易盛行,但用户仍然是国家,是军队,无非是他国、是他国的军队而已。武器装备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它的杀伤性,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是一种特殊行业,是一种企业必须对其进行管理调控的行业。

  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有其与其他行业相同的内容,如企业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等,但更有其特殊的管理内容,这些特殊的管理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模式上,企业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一般远比对其他行业的管理更重视、更特别。

  企业对国防科技工业实施管理的目的主要是既保证对国内提供必要的武器装备,又要保证武器装备的出口不致引起不良的国际影响。

  企业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和实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战略(包括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布局、组织等)、对国防科技工业实施投资扶助、对军品科研生产进行管理(包括规划计划的制定实施、关键技术政策的制定实施、预研和型号研制的管理、国防科研生产经费及资产的管理、军转民的推动、国防科研生产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军品采购管理(包括国内采购政策的制定实施、军品采办的管理等)、军贸管制(包括军品出口、军工技术转让、军工国际合作的管理等)等。
企业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调控的主要手段是制定实施政策、法规、规划、标准和进行监督等。

  世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企业管理调控在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没有合理的企业的管理调控,国防科技工业不可能发展起来和发展好。当然也有企业管理调控的失当,造成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曲折的事例。

  军工企业集团管理方式的发展过程

  军工企业集团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经历了世界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艰难困苦。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直到解放战争初期,军队工矿企业是紧紧与革命战争的发展、根据地和军队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的。那时,企业规模很小,生产方式落后,基本上是农村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手工业,实行小生产经营方式与供给制、半供给制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比较简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军工企业普遍开展了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开始制定初步的规章制度,建立基本的工作秩序。但这个时期不论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等,基本上还是处在经验管理阶段。

  从1952年后,提出了军工企业要实行企业化管理,彻底改变历史沿袭下来的供给制办法,推行经济核算制。从此在企业中先后建立健全了计划统计、生产技术、劳动工资、财务成本、设备动力、安全生产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

  到20世纪60年代初,基本上做到了按科学管理的内容与方法管理企业,企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十年动乱期间,企业管理工作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在粉碎“四人帮”后,经过两年的恢复整顿,又逐渐恢复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管理制度与方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从1982年开始,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完善了企业经济责任制,建立起从基础管理工作抓起的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为推行现代化管理奠定了有力基础。1986年,国家经委颁发《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草案)))后,军工企业以此作为推行管理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工作准则,全面开展了推行现代化管理工作。同年开始,相继用了五年时间开展以“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升级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现代化工作的开展。

  如今,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经济责任制、价值工程、成本分析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电子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等手段,已在企业中逐步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企业迈入了现代化管理的新阶段。
军工行业上市公司集团管控现状分析

  在国有大型企业整合的大背景下,围绕行业内的重点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是军工集团公司的基本思路。例如中航一集团围绕西飞国际进行民机资产的整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围绕沪东重机进行民用船舶资产的整合;航天科技集团以中国卫星为平台进行小卫星研发及卫星应用的资产整合等,这些处于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其投资价值是很明显的。

  1、扩容与市值变化

  截止到2007年三季度,军工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0%,新股首发上市数量不多,而通过增发、配股再融资次数和融资额均处于较高水平,融资额近140亿元,筹集资金主要用于收购集团公司的优良资产。

  2、上市公司经济运行状况

  从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看,军工行业整体经营业绩处于上升时期。200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49.19%,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52,各项指标均处于近几年来最好水平。

  3、资本运营

  采取发行新股实现资产上市方面,中航一集动作较大,计划推动四家公司首发上市,募集资金40亿元;目前,中航光电和成飞集成已上市成功,其他两家计划上市的公司为北京百慕航材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下级公司深圳天虹商场有限公司。

  而其他军工上市公司资产注入也正在有序地进行,如西飞国际定项增发已经获得证监会有条件的审核通过,洪都航空非公开发行方案正在论证中,另外,广船国际、成发科技、中核科技等上市公司均有资产注入的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各军工集团在资产注入方面将会有持续的动作,后续资本运作需求巨大,今后两年将会呈现爆发式的景象。

  军工资产证券化加速为加强企业集团管理提供了良好契机

  从1993年10月广船国际作为第一家军工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以来,在13年里,一共有40余家军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为了彻底理清军工行业改革的脉络,尝试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步,起步阶段———发展军转民产业

  90年代,为了摆脱我国军工企业一直面临的人员多、包袱重、国家不重视的环境,军工企业尝试通过把相对优质的军转民资产分拆进入资本市场,从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主要的领域包括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和机械制造价格等行业,代表的企业有江南重工、长安汽车、东安东力、中核科技、嘉陵摩托、北方天鸟和凌云股份等。但是由于民品市场的竞争激烈,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些企业的改制上市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步,转折阶段———尝试军工资产证券化

  从2000年开始,随着10大军工集团的建立,“十五”期间,军工行业进入了大规模的调整、提升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军品业务的景气周期逐渐来临,为了逐渐摆脱民品企业在资本市场被动的局面,军工集团开始尝试把军工资产进入资本市场。但由于政策的限制和观念的制约,这些资产都是一些外围的,非核心产品。主要领域包括航天、航空的相关配套行业,代表的企业有火箭股份和洪都航空等。虽然军工集团只是把一些非核心业务进行证券化,但由于基本面的良好,行业景气驱动,受到的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同,一改以前被动的形式。

  第三步,走向发展———军工资产证券化和专业化重组

  以股改为契机,军工行业进入了资本市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以上市公司为平台,实现军工资产证券化和专业化重组,达到做大做强军工行业的目的。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利益的一致性,军工估值的高涨和政策的放开,使得军工集团有很强的动力进行资产的注入。2006年以来十大军工企业集团纷纷利用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进行整合,主要的领域包括航天、航空和造船行业,代表的企业有沪东重机、西飞国际等。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