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许多市县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国有中小企业,构成了当时市县经济的基础。但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出现了持续亏损,许多地方的经济由此陷入了极大的困境,民营企业家职工生活也出现了严重困难。到1997年时,越来越多的地方企业不得不下决心寻找出路,由此拉开一场持续十年之久、波澜壮阔的地方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浪潮。
十年前,笔者曾去过山西省左权县调研当地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工作,左权县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历程是全国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缩影。
企业改制工作思路的形成
左权县工业起步于六、七十年代,主要有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产业,大都以国有中小企业的形式存在。2000年时,左权县属国有中小企业体制僵化、产业结构单一、装备老化落后、产品技术初级等问题日益明显。全县除了自来水厂、电业局、邮政局三个单位还能正常经营以外,其余企业基本都处于亏损,大批企业已经到了停产、半停产的边缘,工厂不冒烟,职工多下岗,社会不稳定。
2000年时,左权县领导班子刚好换届,新的领导班子面对的是县属国有中小企业一片凋零破败的状况。
其实,1997年开始,左权县在工商企业领域就进行了“一次改制”。但一次改制中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诸如改制不彻底,国有股比例过大;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没有彻底理顺;土地使用权未能同步解决;有的企业人人入股、平均持股,出现了新的“大锅饭”现象等。
新一届的县领导班子总结以前改革的经验教训,决定首先走出去学习先进地方的改革经验,然后再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改革思路和改制措施。通过考察学习,县领导班子认识到解决国有中小企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行“两个置换”,第一是产权置换,解除企业对民营企业家承担的无限责任;第二是职工身份置换,解除企业对国有职工承担的无限责任。两个置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将企业和职工推入市场,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难度更大。
2000年以来,左权县企业在民营企业家、国有控股企业、二轻集体、流通企业等中小企业中全面推进了以“两置换”(产权置换,身份置换)、“两集中”(股权向经营层集中,经营层股权向法人代表集中)为主要内容的二次改制。
企业改制工作的主要做法
在实际企业改制工作中,左权县紧抓企业国有产权、职工国有身份、国有土地使用权三个核心问题;主要围绕国有资产如何退、民营资本如何进、职工身份如何换、土地使用权如何出让四个核心内容展开。
——组织保证,干部下乡,分别包干落实改制责任。
左权县委县企业为了推进企业改制工作,不仅制定了改制文件,又从企业各部门抽调了一批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年轻干部,成立了若干个改制工作组,分别包干该县企业的改制工作。为此,县委书记亲自做了动员:“工作组任务是帮助企业做好改制工作,包括方案制定、资产评估、财务审计、职工工作、职代会审议、上报审批、整体实施等,保证改制全过程的规范和稳定。工作组要负责到底,出了问题要承担责任。”以上措施将改制责任落实到了具体责任人身上,此举有力地保证了企业改制的进度和质量。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分情况有序推进产权多元化。
左权县的国有股权退出原则:坚决鼓励和支持国有股从所属行业、所有企业退出来,但是鼓励劝退不强求全退,鼓励退出不强求整齐划一,能退多少退多少,怎样有利怎样退,不搞“大呼隆”、“一刀切”。
对不同行业、不同系统区别情况有序退出:对发展前景好、有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净资产较大、一次退出确有困难的重点企业可适当保留国有股;鉴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规定该行业可适当保留10%~15%的国有股;对一般非煤企业能退多少退多少;对商业流通及其它亏损、微利、经营不善的企业,其国有股份原则上必须全部退出。同时,对所有退出的国有股都坚持采取变现的方式,坚持将变现资金用于改制企业职工身份补偿,或由国资公司持有并以投资、借贷的形式帮助企业搞调产、上技术,缓减企业资金燃眉之急。
在国有股退出的同时,左权县还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大胆进入、参与民营企业家改制,使国有股“退”的过程成为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