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制度对外包现代生产的挑战
现代生产企业制度是当今世界的主导性生产组织方式,但它的局限性已经暴露于世。全球生产价值链成为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它的治理方式对改造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发挥了作用。
现代生产企业制度的历史作用是不可抹杀的,但它不可能永远是最佳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发达国家,生存近百年的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大型制造业企业不再包揽生产的所有阶段,而是把生产阶段分解到不同企业。因此,出现了把生产经营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的趋势。跨国公司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其他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外包生产为核心的全球生产价值链。外包生产在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中也越来越普及。外包生产作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对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挑战。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局限性—-股东对经理人的无奈,经营者的过度攫取
在中国,现代企业制度被定义为股份制和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起源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它是为服务于资本而产生的,解释它的理论总是围绕产权展开,股份制和法人治理结构都是为实现这个目的而设计的。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采用为资本服务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不注意到它的局限性,照抄照搬这个制度肯定是行不通的。
由于使用资本密集型技术,企业只有采用大批量生产方法,才能实现最佳效益,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的是集所有经营活动于一身的垂直一体化生产。直到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仍坚持实行大型垂直一体化的等级制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完整概念是,起源于资本密集型技术,进行大批量的垂直一体化生产;为适应企业的巨额投资而实行股份制;为管理大批量生产而实行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等级式管理模式,即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家的说法,在等级式管理模式中,”经营者确实比生产者更重要、更难以监督”、”他的积极性对企业的生存具有关键的作用”、”最优的安排一定是一个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剩余分享制”。因此,主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学家们强烈要求向经理赠送企业股权。这种做法把企业经理的地位置于所有者之上。一位中国理论家说:”经理是实际的所有者”、”由于监督经理是需要成本的,股东只要求一个’满意利润’,只要企业利润大于这个满意利润,股东就没有兴趣干涉经理,经理就可能随意地支付超额利润”
如此一来,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垂直一体化生产带来了等级制管理,它的弊病在于经营者以权威和指令代替市场完成资源的配置,所采用的公司治理方式是专制性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实行的是集权制度。二是拥有专制权的总经理利用获得激励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大公司高层管理人士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差距扩大的合理范围是20-30倍。1970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大公司的”高管”的工资收入是普通劳动者的39倍。到20世纪90年代末,扩大到1000倍。
大公司的经理们非法占有公司资产已经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近年来,发达国家接连出现大公司财务丑闻,暴露了现代企业制度专制性的弊病。高级经理们利用手中获得的公司股票和股票期权,从事非法交易,为自己谋取暴利;通过做假帐,把大笔公司财产据为己有。到2003年底,许多西欧大公司接连爆出财务丑闻,说明大公司高层管理人士巧取豪夺公司财产的事件仍有蔓延之势,对劳动者和社会大众造成严重危害。现代企业制度及其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遭遇挑战。
二、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优越性
生产组织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19世纪末,工厂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20世纪80年代后,信息技术和模块化技术日益普及。以资本密集型技术为主的生产方法让位于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法。
模块化技术始于电脑工业。1964年,IBM的设计者将电脑分解成主板、处理器、磁盘驱动器、电源等功能相对单一的模块(部件),电脑的复杂功能被细分,并通过一定的规则(界面)确保不同品牌电脑的相应模块互相兼容,使模块可以独立地设计和制造。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采用了这项技术,实现了不同生产阶段分解到不同企业的目的。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出现了外包生产的新趋势:
第一,把加工制造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例如,大型汽车企业把零部件包给不同的供应商生产,自己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整车装配;名牌电子企业把零部件设计和产品加工制造完全包给其他企业,成为”没有工厂的工业企业”。在服装业和鞋业,世界著名的品牌企业把加工生产转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美国耐克公司作为品牌营销商并不制造运动鞋。美国的沃尔玛商店作为零售商,不仅从事零售业,而且组织和管理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的产品生产。
第二,把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例如,把人事管理外包给人才管理公司;把会计和审计业务外包给财务公司;把产品开发和设计外包给技术公司;利用租赁方式把设备投资外包给设备租赁公司。原来由一个企业完成生产经营的所有功能,现在由多个企业来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经营不再局限在一个企业之内。它被推广到世界范围,形成了全球生产价值链,包揽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界限因此被打破。由于采用信息技术和模块化技术,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同的是,全球生产价值链不是为服务于资本而产生的,而是为服务于知识而出现的,它的治理方式必然具有新的特点。
1.打破了现代企业制度产权的不可分性。参与的企业相互涉足对方的生产经营活动,但不拥有对方的资产所有权。因此,生产经营不再局限于对产权的控制。合作的基础是各自生产经营能力的互补,并不涉及资产所有权。现代公司制度治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变为全球生产价值网络的共同参与关系;单个企业的等级制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化。
2.限制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功利性。利润仍然是每个参与企业谋求的目标,但不能成为整个生产价值链治理的目标,企业之间合作的目标是共同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或服务。衡量合作业绩的标准是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交货期、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
3.突破了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目标的短期性。在全球生产价值网络中,实现共同生产产品的目标需要长期稳定的市场。企业之间频繁变换合作对象,将要冒失去市场的风险。能力互补要求企业之间不断交流技术和信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连续的,要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4.纠正了现代企业制度治理结构的对立性。在全球生产价值网络中,供应商取得了进入世界市场的便利;生产商不必大量投资于固定资本,避免了市场波动的损失。参与企业的共同利益更大,平衡各方利益的必要性更强,维护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需要企业之间相互协调。
生产经营过程的治理发生了变化,现代企业制度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等级式管理模式,即法人治理结构,势必面临被改造的命运。
三、改造现代企业制度治理方式的路径
第一,突破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的局限性,实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方式。从谋求利润出发,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机制是由两个主体组成的: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从谋求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出发,除了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本之外,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以不同的资源对企业做出贡献,因此出现了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模式。
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既然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治理也必须是共同的。生产商与供应商通过技术管理、物流管理和信息交流等手段共同治理生产价值链。生产商与供应商与对方企业利益相关的,对企业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既然采用知识密集型生产方法,知识成为生产手段,人力资本的作用增大,劳动者提供知识资本与股东提供物质资本是同等重要的,他们理应成为企业治理的参与者。合作企业的共同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消费者信息成为合作企业共享的生产投入,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美国等国家已经对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方式作出了法律规定。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公司治理指导原则》,明确提出,劳动者和供应商应该参与生产商的公司治理。
第二,突出了标准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实施标准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为核心进行治理,全球生产价值链则以产品标准和生产过程标准作为治理的核心手段。企业之间合作要求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能够相互兼容和相互衔接。产品技术标准开始普遍在世界各国实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产业部门和产品种类繁杂,产品标准数目繁多,监督它的执行十分困难。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治理生产过程的标准,如ISO9000。生产商用标准作为选择生产供应商的尺度,减少了对生产过程监督的成本和经营风险。供应商只有使自己的生产过程符合标准,才可以加入企业之间的生产价值链,从而进入世界市场。
知识密集型技术的特点是尊重人自身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全球生产价值链的治理应该具有人性化,即社会性的特点。人类对保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保护劳动者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出现了制约生产过程的劳动力标准和环境标准。它们被统称为社会标准。企业能否执行社会标准事关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无论是生产商还是供应商,利用全球价值链发展自己,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经济动力。生产商为了保护自己在市场的地位和信誉,必然非常严格地执行这些标准。供应商如果不执行生产商对它们提出的各种标准,就要被取消生产定单,从而被驱除出全球价值链。
不可否认,现代企业制度仍是当今世界的主导性生产组织方式,但它的局限性已经暴露于世。全球生产价值链成为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它的治理方式对改造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发挥了作用。改造它过度偏向于资本的弊病,使企业向有利于劳动者和社会的方向发展。借鉴全球生产价值链的经验,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和市场组织方式是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