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理念要做行业第一,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应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动力,而不是以进入“世界500大”为动力。
2002年8月29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了中国企业500强的排序。这件事首先引发了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企业经营做“强”还是做“大”?这个问题还得从排序发布的企业经营理念说起。
美国《财富》杂志对全世界的企业经营进行排序,是以企业的营业额为第一指标,以“大”为基准的。他们自己也称其为“世界500大企业”。中国是以社团法人的形式,也是按营业额对中国的企业进行排序,但对排序结果的称呼却变了,叫“中国企业500强”,同时也顺便将“世界500大企业”叫成了“世界企业500强”。这种变化,使我想起了发布企业经营理念的问题。
《财富》杂志比较讲实际,强就是强,大就是大,强和大不是一件事,“500大”的称谓顺理成章。而中国的排序却将“大”说成“强”。按照我的理解,这样说可能是“强”比“大”好听,有吸引力。通常情况下,当然捡好听的词汇来概括。但这样就埋下了一个永远的质疑:500“强”中有的企业经营并不强。这就在“理”不顺的情况下硬成了“章”,使发布企业经营理念永远处在冲突之中。
美国《财富》杂志对全世界的企业经营按营业额进行排序,每年做一次,做得多了,有了影响。大企业开始注意自己在排序中的位置,并利用这种天上掉下来的无形资产去做宣传,就这个“势”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何乐而不为!但头脑清醒的企业经营理念不会受其影响,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干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有一些企业经营的数据,如营业额、利润额、资产额、员工人数等。杂志按照公开的企业经营数据,将企业选在其中,排一个序。企业经营得好,营业额上去了,这个企业的位置就靠前一些;这一年企业经营得不好,营业额下来了,位置就靠后一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理智的企业经营理念不会因为一个杂志的排序而改变自己的发展轨迹。企业经营为自己的利益而发展,不为杂志的排序而发展,但却可以利用杂志为自己增辉。这是理智的企业经营理念对待排序的态度。
美国《财富》杂志起初对全世界的企业经营理念按营业额进行排序,这是杂志当时自己选择的一个经营栏目,仅此而已。这项活动不收费。杂志图的是影响力和发行量。只要把有价值的企业经营理念收集起来,放在一起,按照合理的逻辑,排个顺序,引起全球的注意,对杂志的声誉和发行非常有利。当时这算得上一个卓越的企业经营创意。美国《财富》杂志做到了这一点。
由于这种企业经营理念方式的有利性,引起了许多媒体的仿效,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排序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有的杂志做出了“全球1000家大企业”、“行业100强”、“最受赞赏的25家企业”等,还有按利润额排序、按资产额排序、按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排序、按从业人数排序等,五花八门,非常热闹。媒体不管企业乐意不乐意,它关注的是自己的经营,关注的是因排序得来的发展机会。至于企业做大做强,是否将入驻自己杂志的排序作为发展目标,那都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与杂志无关。这是理性的杂志对“排序经营”的理念。
事情到了中国,媒体或一些中介组织开始模仿,出现排序活动,并渗入自己的文化。有的杂志或团体做事很规矩。这次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中国500家企业,从企业经营理念、标准到程序都力求公平、规范。尽管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初次做也在所难免,将来会越做越好。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的媒体或评选机构进行选评,有的还向企业收“入序费”,并拔高评选的权威性。这是中国“排序经营”上的竞争。
从要入选的企业来看,目的各有不同。有的企业将入序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作了规划,要在21世纪的某一年进入“世界500大”,将此目的作为企业经营理念的意志,进行扩张、并购方面的运作。企业的行为开始受杂志的导引而发生异化。
不少的企业经营理念为何热衷于为入序而奋斗呢?我想有下列可能:一是展示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规模,并和同行的企业经营进行比较,获得“差距激励”。二是入围能提升企业经营理念的地位,因为能与最大的企业经营理念为伍是件荣誉的事情。甚至有的企业希望能发一个“500强证书”,就像一张与显赫人物的合影,挂在显眼的地方。三是提升企业的世界知名度或在一个国家的知名度,因为媒体的作用就在于“家喻户晓”,扩大影响。即使为此出“入序费”也是值得的,因为做广告也要花钱。四是作为一项成就,炫耀于市或炫耀于政。有的企业在谈判时先要介绍的是自己已经进入了“500强”。有的民营企业家在向企业汇报业绩时,将进入“500强”看作是件很重要的成就加以说明。五是随大流,这是件有益的事情,大家都在做,为什么自己够条件而又不去争取呢,等等。原因复杂,难以穷尽。
进入“500大”或“500强”的序列,对企业来说,是自己的选择,无须有更多的话可讲。有的企业不愿被选入,原因很微妙。但多数被选企业认为“进”比“不进”有益。我这里想说的不是“进”与“不进”的问题,而是大可不必认真地将进入“500大”当作企业的发展目标,大可不必让一种排序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企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企业经营理念有自己的章法。为发展而管理,不要为“入序”而管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第一位的,“入序”是第二位的,“入序”是发展的副产品。理智的企业是将“入序”放在发展轨道的旁边,作为发展的反映,是个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目标。
我经常看到一些企业,高喊着“进军500强”的口号,东倒西歪地进行急剧扩张。有的在全国各地进行投资、并购,将各厂的销售额写在一张纸上,成了行业第二,实际上是个杂牌军。为什么这样做呢?连决策者自己都讲不出个正道理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冲动,一种“国家性企业”的冲动。无论企业是国有的,还是民有的,或是公私合有的,凡是想搞大、造气势,又不顾及盈亏后果的企业行为,都是“国家性企业”的冲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这样干的,不出10年,就都会垮掉。由“国家性企业”的冲动形成的联合企业,被人们形容为用小舢板串起来的“航空母舰”。这样的企业晃晃悠悠地进入了“500强”,有多大的意义呢?有的文章说:“全球企业都把进入世界500强作为奋斗目标”。这话可是夸大了。世界上哪个有价值的、持续发展的企业是通过追逐“500大”的目标而成就自己的伟业的?一个都没有。2002年处于世界500大第一位的沃尔玛公司1945年建立,索尼公司1945年建立,波音公司1915年建立,GE公司1892年建立,菲利普·莫里斯公司1847年建立,花旗银行1812年建立等等。这些已经有50年、上百年历史的公司,其成就和“世界500大”的排序沾不上边。但是,他们却成了“500大”的成员。想想它们的成功,是不是有自身的“企业经营理念”在其中?
不把进入“世界500大”当作目标,不等于不想做行业的老大。做行业的老大,这对每一个企业经营理念来说都是强大的动力。IBM的企业经营理念是“无论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总是带动世界的脚步”。它就是要做世界IT行业有影响的领导者。“走在行业的前列”,其领先的表现形式可以不同。有的是要在技术和创新上领先,有的是要在销售和服务上领先,有的是要在生产能力和质量上领先,有的是要在销售额和利润上领先,有的是要在市场占有率上领先。通常的评价是后面的3项,但人们往往看重的是最后一项,即谁在市场上占的份额最多,谁就是行业的“老大”。
市场占有份额的多少反映的是客户的倾向,是企业经营理念实力的较量,是销售额或利润的基础,当然就成为企业之间年年竞争的目标。但是这和“世界500大”无关。当企业各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有良好的表现,当整个企业经营理念的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引起排序杂志的注意。由此看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以企业生存和发展为动力的,不是以进入“世界500大”为动力的。总而言之,企业很高兴进入“世界500大”,但在做大做强的企业经营理念上,永远应以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不可受“世界500大”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