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企业管理,同企业业务信息化相并列,是组成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一环。它必须以改善企业管理为目的,为企业增进管理效率和提升管理水平服务。信息化企业管理是企业管理创新和提升竞争能力的前提。
在企业管理已由一般管理发展到战略管理,而战略管理又从企业形象识别(CorporateIdentity)战略进到顾客满意(CustomerSatification)战略的今天,信息化企业管理必须适应顾客消费观念的变化,了解顾客是谁和在哪里、顾客的需求及其满足后的满意程度,以及变化着的竞争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
所以,搞好信息化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买电脑、购设备、建系统、搞网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或信息服务网络,有别于信息的流转和控制的优化、组织结构的优化,以及这两个优化过程的相互磨合。
信息化企业管理过程就是信息的流转和控制过程。对信息流转过程的组织,可以是集中型的、分散型的、集中与分散结合型的,需视企业的性质和规模而定。一般说,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为好。它有利于信息在企业内部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有利于信息对企业的内向流动和外向流动。信息化企业管理对信息的控制,要求做到使信息准确、及时、可靠、适用、经济,同时在分层多级控制中做到合理地选择信息源、信息内容、传播途径(人际传播、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等)、信息产品层次(原始信息、一般加工信息、深度加工信息等)、信息反馈方式。
信息化企业管理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信息竞争。企业不仅要适应市场而且还要创造市场。因此,企业要通过管理信息化吃透市场信息,包括需求、供给、价格、市场环境、企业政策、竞争对手等等多种信息,在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全球性竞争中正确地作出快捷、灵活的反应。
在”信息爆炸”的情况下企业还必须对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努力实现信息收集制度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存贮档案化、信息传输规范化、信息应用合理化、信息工作有序化。
信息的流转和控制过程总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紧密相依的。信息过程的优化,必须伴之以企业组织的优化。组织变革也是企业环境变化的要求。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正在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从垂直型向水平型、从层级式向网络式的转变。为提升对外部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应变能力,企业必须优化组织结构,使其更具柔性,减少组织内部的管理费用,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质量、改进为顾客的服务,确保交货进间和供应速度。
在信息化企业管理过程中,既要抓信息重组,又要抓组织重构,并使两者相互匹配,更好地取得协调,这是信息化企业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加快信息化企业管理进程中若干关系的探讨
从本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积极致力于工业化的建设。过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我国又步入信息化的变革时代。由于信息化涉及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众多方面,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和解决。现就我国信息化启动时期产生的下述关系作些探讨。
1、两个根本性转变与信息化企业管理的关系
这是一种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方面,信息化企业管理的推进有利于促进两个转变
因为信息化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使由信息引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通畅的信息网络和优质的信息服务的支持,并在体制转轨期可根据信息流程的合理改变重新设计和及时调整管理业务流程,协调和整合各种互有联系的管理职能,以便精简机构、改进管理。还因为信息化能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产业结构的优化、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从而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观念创新,依靠投入要素产出率的提升,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另一方面,信息化企业管理的推进,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迫切需要落实两个转变。
为落实第一个转变,需要逐步理顺信息化所遇到的体制关系,打破行业垄断,消除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区分基础性、公益性、商业性等不同类型的信息网络或系统建设项目,确定企业监管范围,程度不同地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和发展信息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信息市场体系;在信息企业中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技术进步机制;帮助信息事业单位理顺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为落实第二个转变,需要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工作实践中,确立有限目标,突出发展重点,集中必要投入,反对重复建设、盲目发展,扭转资金严重短缺而又粗放式使用的局面,注重费用效益分析,提升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避免闲置和浪费,防止损坏和流失;信息企业对产品或服务要讲究质量、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用较少投入取得较多较好的产出;信息事业单位也要节约开支,改进服务,有效利用国家拨给的各种资产和财富。用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和单纯依靠数量扩长的粗放型发展来搞信息化,必将导致失败。
2、信息化企业管理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企业管理是当今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高附加值化和高竞争力化发展;而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材以及市场,其发达或成熟程度也就成了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我国是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工业化尚处于中期阶段拉开信息化序幕的。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企业管理所带来的机遇,于促进工业化任务完成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企业管理,以实现历史性飞跃,这是时代的需要。
正确处理信息产业,或具体点说,同农业以及非信息的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中一个核心问题。数字革命创造的信息产业是一种战略性产业,它既可进行制造业活动,又可提供服务性业务,或者同时从事两种活动,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混合物而被称为”液态混合体”。人们往往把信息化归结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殊不知信息产业不发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就缺乏坚实的基础。而要发展信息产业,决不能就信息产业论信息产业,只在电脑业、电信业、电子信息服务业三者形成的大信息产业内部进行循环,必须扩大外部循环,发挥整个信息产业作为催化剂、粘合胶、倍增器的作用,支持和服务于农业,以及其他非信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壮大。这样,信息化与工业化就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从当前中央和地方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信产业、电子产业,以及各种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投资情况看,随着电话、电脑、电视”三电”普及率的迅速提升,实际上信息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3、信息化企业管理中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关系
这是一种匹配磨合的关系,匹配磨合得好,效益显着,匹配磨合不好,浪费可观。信息技术主要是电脑技术(包括硬件、软件、联机网络等技术)和电信技术(包括电缆、光纤、卫星、微波、无线等通信技术以及电信网等技术)。信息资源的内容则十分广泛,包括多种公用的和专用的数据库、信息系统,以及书报刊、广播电视等等。电脑技术与电信技术日趋融合,而信息资源分散在各领域和各部门,较难集中,并由于拥有者的利益关系如无合理的有效的一定制度,交流和共享会遇到种种障碍。因为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所以客观上会出现信息技术同信息资源相互脱节的现象。同时,人们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观上会产生重技术、轻资源的倾向,例如在现行体制下尽管缺乏电脑的应用基础仍然盲目向国外购置电脑,这就更助长了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之间的严重脱节,导致技术过剩、设备闲置。这说明在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之间既有独立发展的一面,又有协调配合的一面。因此,信息技术的选用应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注重适用技术,不宜片面追求先进技术。否则,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将招致巨大的技术风险和经济损失。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关系日益表现为电信网、电脑网、资源网的关系。尽管这三网都程度不同地具有信息增值的功能,但它们各有自己的主要功能。电信网主要是信息传输网,电脑网主要是信息加工处理网,资源网则是提供信息内容来源的网络。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三网逐渐融合。在三网合一过程中,由于电信业务、电脑制造、信息提供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显得更加重要。以资源网之一有线电视网的建设与基础电信网的建设之间的关系为例,两网可以分头单建,也可以分工合建。分头单建必然造成重复建设,投资大、时间长、效果差。分工合建,即有有线电视的传输网依托邮电部门的基础电信网,而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供应则靠广播电视部门,这样既经济又迅速,同时安全可靠,质量有保障。19921993年上海建有线电视网在长宁区、徐汇区分别进行分建、合建的试点,其结果充分证明走统一规划、联合建设的路子,技术合一、业务分开、可以赢得企业领导、主管部门、广大市民三方满意,皆大欢喜。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公用网与专用网的关系问题。推动联网合建,可以少走弯路。其关键在于协调,而协调的核心则在于兼顾不同部门的利益,力求互惠互利,共同得益,整体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化企业管理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史无前例的远景,但信息技术的选用却受制于而不能脱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人们鉴于重硬轻软、以硬挤软这种通病的存在,在信息化过程中,尤其是在信息基础设施中,产生因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而出现”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正确的出路在于软硬结合。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以硬为主逐步转向以软为主。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之间,同时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内部。电脑技术就有硬件与软件之分,硬件支配软件的时代正在过去,而软件支配硬件的时代即将到来。
4、信息化企业管理中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应用之间的关系
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应用是构成一项完整的信息化企业管理活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关系,才能使信息活动顺利进行。然而由于同各个环节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即信息感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发展不平衡,信息活动中应有的平衡关系经常被打破。在电脑技术和电信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并且相互渗透融合的情况下,信息化企业管理中信息的采集和应用这两头越来越成为薄弱环节。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又一次说明了人们在信息化过程中为什么反复强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把分散在各处的信息汇集在一起,使信息化企业管理得以最大限度地共享,而且联线上网和用户终端的使用越来越方便,这极大地缓解了信息的采集、应用同加工、传递之间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但是,信息内容的采集与应用由于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之在信息需求多样化、多变性、高频率、高质量的刺激下,其难度有增无减。因此,信息的采集、应用同加工、传递相比较为落后的状态,不能全靠技术手段加以克服,需要在扶植新兴的信息服务业的同时,加强传统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并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后者进行改造,使其与前者相融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应运用政策和市场的力量积极促进信息的商品化和信息服务的产业化、企业化。信息化企业管理加强信息采集和应用方面的人才培养,特别是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很必要。
信息的应用是目的,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都是为了应用。信息资源的作用最终体现于”用”,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用起来方便,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5、企业、企业、家庭三者在信息化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信息化的全部内容。信息化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而必须在各个时期有重点地逐步推开。这就要求处理好企业、企业、家庭三方面信息化的关系。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应以企业信息化为先导,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家庭信息化为方向。
在我国同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企业在信息化企业管理中起主导作用,而信息化企业管理又往往从企业部门开始,以企业信息化为先导。企业是信息资源最大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联机信息网络等最早是在企业部门实施和建设的。这对企业提升决策水平和办公效率以及降低费用开支起到了重大作用。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还有利于企业信息实现社会共享,使企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同时,信息化企业管理应立足于企业,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这关系到我国企业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实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并从这两个方面得到技术上、组织上、观念上创新的种种好处。企业的信息化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另一是把信息资源用于竞争目的。所谓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是指限于在生产的单一过程和管理的具体业务中应用信息技术,而把应用扩展到设计、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综合集成上,和现代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方面。所谓把信息资源用于竞争目的,是批发不限于用信息资源来辅助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决策,而被进一步用来了解竞争环境的变化、掌握竞争对手的动向,以及制订出奇制胜的竞争对策。互联网络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的效果对于企业来说主在于能否帮助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赢得或保持竞争优势。大型企业以至企业集团有信息化企业管理的需求和可能,中小型企业在信息化中则可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而与大企业相竞争。
至于家庭信息化在我国除少数发达地区外乃是一个长远的方向。这不仅与电话、电脑、电视的普及率还较低有关,而且也与住宅问题的普遍解决、居民收入的应有提升有关。家庭信息化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远程教育、电子医疗、点播电视、居家办公和购物等都比较复杂,没有发达的交互式信息网络一时不易解决。还需要在有条件的社区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从它的终极要求来说,信息化必须造福于全国的家庭。
6、中央与地方在信息化企业管理中的关系
中央要加强对信息化企业管理的统一领导,制订全国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法律和规章制度,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政策、标准和规范等,还要在各地区间进行协调,提倡联合和合作。在现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和防止中央各部门多头分割地实施信息化及其在地方上产生的不良后果。各地方则要根据当地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有重点地逐步切实推进信息化,切忌一哄而起。任何严重滞后或过度超前的信息化举措,都对地区发展会有不利影响。根据人均信息产品生产量与信息设施拥有量的综合数值计算,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三个地区的比值在1992年为1.23:1.14:1。信息化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地区差别,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央和地方应共同努力,使信息化发展有利于地区差别的缩小。这特别需要中央有计划地扶植后进地区信息化的发展。
7、利用外资和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系
信息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是反映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反过来,信息化建设的启动和展开,又必然会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有一个正确处理外资引进同国内市场、本国产业保护关系问题。为了换取资金与技术,让出一部分国内市场的份额给外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必须以抵制外国进口商品对本国产业的不利竞争,和替本国尚处于幼稚阶段的产业创造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环境为前提条件。尤其是对高技术的信息产品允许其进口的同时要采取措施防止国内市场为外商所抢占,对我国水平较低和竞争力较弱的信息产业,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有必要政策扶植它,使其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目前,我国信息服务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外商进入也只有一定困难,但信息设备市场,尤其是通信器材市场外商已居优势地位,攫取了极大的市场份额。据了解,我国的通信设备和器材市场约有80%已为外国公司所瓜分,电脑市场为国内企业占有的份额也有20~25%,至于网络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外国公司占领了。因此,我国需要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处理开放和保护关系较好的一系列有效做法,对外资的流入、外国企业的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进行必要的限制,以达到保护国内信息市场和促进本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目的。这些做法包括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规定不允许进入的领域,从国家的采购政策、产业政策、投资(包括合资)政策、贷款政策、税收政策、技术引进政策、人才政策,以及保护国有品牌、严厉打击走私等各方面扶植本国的优秀企业,发挥行业协会抑制外国企业扩张的作用等等。
保护本国信息产业是为了发展本国信息产业。日本在60年代面对美国IBM公司绝对优势帮助该国十分弱小的计算机产业在艰苦的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经验,是很有意义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本产品的压力发展电视机和电冰箱产业的经验同样是十分可贵的。
8、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关系
我国加快信息化企业管理进程,要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合作中坚持自主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关系,也是一条重要的方针。极少数发达国家企图凭籍其领先的信息技术和居于优势地位的信息资源实现他们控制全世界的目的,这种意义上的信息战的帷幕已经拉开。因此,我国搞信息化企业管理需把立足点放在自主发展上,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信息化,维护主权,保持本国民族文化和语言,在经济上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抵制”信息威慑”和抗御”信息攻击”。同时,在全球信息化中,我国应积极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广泛开展双边、多边的和地区性的合作,既要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又要同发达国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