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旨在探索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趋势去论析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几个重要议题,诊断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发展模式演变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到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阶段,从非体制性成长全面转变为体制性成长的过程,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发展、失败、反思、再发展、大发展的阶段,其具体表现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2年,萌芽时期;第二阶段:1982年至1988年,站稳脚跟求发展期;第三阶段:1989年至1992年,挫折中求生存阶段;第四阶段:1992年至1997年,大发展阶段;第五阶段:1998年至2002年,二次创业稳步增长期;第六阶段:2002年1月年至今,高速发展阶段。
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主要形成了四种典型的企业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中关村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新世纪,这四种企业发展模式已经发生根本转变,有些模式已经被全新的民营企业发展模式所取代。
1.苏南模式的企业发展模式。一般是指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强经济和技术辐射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发展模式。随着1996年开始的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改制”的完成,苏南模式走到了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现代有限责任或股份有限制度为基础的民营(私营)企业。
2.温州模式的企业发展模式。一般是指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方式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模式。进入新世纪,温州的民营企业呈现出了企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3.珠江三角洲模式的企业发展模式。一般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以港澳地区和国外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以加工出口方式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现在依旧有生存的空间。
4.中关村模式的企业发展模式。这种企业发展模式主要发源于北京中关村地区。指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依托的民营科技企业或知识英才创业企业发展模式。中关村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在成立之初,往往挂靠在某些企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名下,或以官办的面孔出现,但无论是靠商业贷款,还是由上级单位提供创办启动资金,经营若干年后,企业的产权已面目全非,无法搞清资产的归属,改制成了早期成立的民营企业的唯一出路。1990年代后期新创的科技类创新企业,产权则相应明清晰,创新性较强,成为民营企业中令人关注的一个重要群体。
上述四种企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受到特定的历史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形成和演变有其客观必然性,其实质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果。
在加入WTO的新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与战略,以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从经营方式和产业特征来看,民营企业近年来展模式可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配套型企业发展模式、补缺型企业发展模式、集群型企业发展模式、模仿型企业发展模式、资源型企业发展模式、多元化企业发展模式和创新企业发展模式。
1.配套型发展模式。配套型发展模式是指民营企业依托某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为其生产提供配套产品而使自己获得发展的发展模式。例如,江苏昆山专做金属导线的震雄电缆,通过为外企做配套加工,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一年能做10多个亿元人民币的业务。
2.补缺型发展模式。补缺型发展模式是指民营企业通过寻求“补缺点”,利用市场补缺方式使自己获得发展的经营模式。
3.集群型发展模式。民营企业集群型发展模式是指众多的民营企业由于特定的地理资源和文化历史条件在同一区域或相关区域内围绕某一产品或产业彼此联系、分工协作、产品互补集聚发展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广东东莞和浙江的一些城市较为常见。
4.模仿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由来已久,在民营企业中非常普遍。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加之创业初期,人才、资金、技术条件有限,不少创业者偏好采用模仿其它成功企业的方法办企业。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看是走捷径,但缺点也很明显——创新不足,竞争能力不强。
5.资源型发展模式。依靠某种特有资源,如利用公共关系资源办广告、传媒公司;依靠企业资源从事煤炭开采,等等。
6.多元化发展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多元化的公司很难管理,不易做强。而中国现阶段大凡有一定规模(无须太大)的民营企业,大多选择了集团化,多元化。究其原因,一是转型时期,市场机会充足,偶然性大;二是由于许多民企因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而没有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战略。
7.创新型发展模式。创新型发展模式是指民营企业把创新作为首要资源和根本发展手段,通过不断创新形成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展模式。例如,百度,盛大网络等采用的就是这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应当说是最具生命力的企业创业和发展模式。
上述各种企业发展模式是基于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特征而言的,民营企业在主要实践某种发展模式的同时,不排除也选择其他发展模式的发展策略,呈现出混合型发展模式的特征。
二、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
1、家族化管理为主导模式
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具有家族化管理的特点。所谓家族化管理是指家族成员不仅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且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体系通过血缘、亲缘、地缘纽带维系。家族化管理相对于正式组织来说,是一种较松散的、不稳定的非正式组织,它更多地运用非正式规则来管理企业,“人治”行为明显,是一种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利于吸引优秀的职业化管理和技术人才,在很大程度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在向多元化、国际化方向扩张时,家族化管理企业任人唯亲及封闭保守的弊端日益彰显。
首先,家族化管理不利于建立大型的现代企业。因为家族化管理企业不能从内部衍生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机制。另一方面,家族管理企业内,企业文化充满家长作风和任人唯亲的色彩,排斥族外英才。其次,家族化管理必然缩小主要管理人员的选拔范围,不利于选择最优秀的管理人才。
2、职业经理人的缺乏制约民企发展
现代企业的发展,最珍贵的资源有两钟,一是人才(包括管理人才),二是资金。人才始终是制约一个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民营企业所共同遇到的困难莫不是缺乏为之服务的职业经理人群体。缺乏足够多的合格的经理人队伍,民营企业最终会被自身的发展拖垮。
职业经理人之所以在中国成为一种特别稀缺的资源,原因很多。一是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导致高端人才,比如金融与管理人才供不应求;二是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和激励制度的欠缺,降低了民营企业对优秀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三者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职业经理阶层尚未完全形成。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企业和高等院校对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已经给予了高度关注,工商管理,高级工商管理教育,企业培训等各种人才培养方式有望在不远的将来逐步缓解职业经理人短缺对民营企业发展制约,从而促进民企会更大的发展。
3、接班人问题难解决
家族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血缘高于能力的人才选用标准,这种标准几乎被用到任何一个职位的人才选择上。因此,民营企业家在考虑接班人问题时,最先想到的是下一代子女。
由于与第一代企业家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家族企业的第二代接班人往往缺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更缺乏杞人忧天式的危机感。这给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中国的民企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它们通常不是一个人所创建,而是由若干家族成员共同初创与经营(如希望集团,原德隆集团)。企业进一步发展必然引出的一个问题是,当第一代创始人推出管理前站而退居二线时,谁应当成为企业新的掌门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不能做到“基业常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皇位继承问题不能得到最佳解决。中国民营企业是否面临同样的困扰呢?
中国民企第一代创始人,往往是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取得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其中带有许多偶然成份和不可重复的历史机遇。由于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民营企业这代领导人大多寄希望于自己的后代接班掌管企业未来。伴随着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牵,民营企业的接班人,根本不可能走其前辈的老路。他们是否能有足够高的学识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民营企业未来发展。
4、重扩张而轻风险控制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不少民营企业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做大了规模,并涉及多个行业,产生了许多快速“暴富“的神话。快速“做大”因而成了许多民营企业的第一诉求。然而,由于盲目追求扩张速度,许多民营企业的资金链条非常紧绷,风险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许多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快速夭折。有资料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年。举例说来,湖南三株实业有限公司曾是国内知名的生产和销售保健品的民营企业,1994年才组建,只用了两年,即1996年其年销额就猛涨到了80亿元,到1997年,公司总资产为48亿元,且资产负债率为0。然而这个庞大的帝国,竟然就因一个法律纠纷走向了灭亡——从1998年4月开始,其销售收入猛然从原来的年销售80亿元,下跌到1000万元,随后出现全面亏损,工厂全面停产。
三、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前景
民营企业的最大优势是其活力和经营的灵活性。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但就目前而言,不管是从资本规模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技术与市场的角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力量还非常弱小。在2005年2月21日的《经济观察报》上刊登的2004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上,非常明显地展现出民营企业的弱小这一特征:国有资本在这个排行榜上占了绝对性的98%的比重,民营企业还远没有大而强。
从民营本身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阻碍是发展模式,那就是投机型的成长模式已遇到“天花板”,民营公司在战略能力和核心技术上的弱势已成为公司可持续成长的最大瓶颈。
融资难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另一主要瓶颈。内源性融资是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即民营企业创业者及其亲友的自有资金、自身的利润积累,构成了企业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银行贷款、股票债券融资等民营企业家常用的正规渠道融资工具在民营企业中作用仍十分有限。此外,民间借贷、拖欠货款、相互担保等非正规渠道也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
形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行为模式既有体制因素,也有企业自身原因。如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戒备,民营企业群体整体信誉和运营的规范程度还有待提升,银行和民营企业之间更加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等等。
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民营经济已经走出了创业期,进入了非常重要的转型期,民营经济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必须因应经济和市场而调整,走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尤其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战略归核化。走出盲目多元化误区,推进企业专一化经营,实现产业规模化。民营企业在多元化和专业化战略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产业的吸引力和发展前景,二是企业在该产业或进入该产业后的竞争实力。企业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的情况下,才应当考虑一个产业的经营。在产业不成熟,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多元化可能是有意义的;但在产业成熟以后,企业走多元化道路绝对是很危险的。
二是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一部分民营企业将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到自主开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长远来看,只有走集约化的道路,民营企业才可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保持足够的盈利空间,而不被市场淘汰。
三是品牌战略的深入化。优秀的民营企业将从产品经营,“模仿”,和价格竞争走向品牌运营,品牌将成为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和竞争法宝。
四是管理的职业化。部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将走向民营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成为民营企业管理的中坚力量。
五是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规范化。民营企业的风险与危机意识将伴随市场的规范化和竞争的进一步说白热化逐步提升。规范经营,控制风险将成为一大批民营企业的重要目标。
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数是由拥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创办,企业从诞生那天就依靠人才和技术起家,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技术创新工作,对采用每一项科技成果都相当慎重,要经过充分论证。一是要技术成熟,具有先进性;二是市场要有潜力,具有扩张性;三是价格要合理,具有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