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制度: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制度: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事制度自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制定和完善人事制度的目的是使人尽其才,为公司吸引优秀人才作好铺垫,为优秀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我们积极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人事管理形式的多样化,使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与企业改革相适应、相同步。

  通过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创造出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健全一种经营经理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完善一套管理严格、制度完备、群众参与的监督体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

  一、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搞好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家改革的客观要求。搞好、搞活民营企业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这既是民营企业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动和促进民营企业家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五大以来,天津市民营企业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试点工作正在取得新的成效,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适应新的形势,过去的那种企业人事管理体制已经明显滞后,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因此,加快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搞好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是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经理人队伍的重要措施。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经营经理人队伍,是保证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动民营企业家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经理人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其中,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环节。改变目前对企业经营经理人的任免方式,改革旧的企业人事管理体制,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经理人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职尽责,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领导水平。

  搞好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也是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当前职工群众对企业领导人员能上不能下问题反映比较突出,解决好这个问题迫在眉睫。职工群众中有这样一种反映:民营企业家改革,实行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职工要承受改革带来的风险,该下岗就下岗,不端“铁饭碗”。但同样是搞改革,不称职、群众不拥护的领导人员为什么就下不来,还在坐着“铁交椅”。由此可见,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会挫伤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损害党和企业的威信。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企业兴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对企业由谁来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关注。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扬民主,让职工群众更多地参与选择经营管理人员,对于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领导权,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管理权限,依法选派、推荐国有资产产权代表和企业经营管理负责人,并对他们实施教育、培养、考核、监督,是坚持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领导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要改进党管干部方法,积极探索党管干部原则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探索就等于放弃了这条原则。

  实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必须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要做到有利于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水平。在这个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适应公有制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多样化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选择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实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应坚持公开、民主的原则,切实增加企业人事工作的透明度。应向群众公开选拔企业经营经理人的条件和标准,推荐、考察、任免民营企业家领导人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按照规定的民主程序进行,尊重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结果,充分体现多数职工的意愿,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要引入竞争机制,严格考核,实行择优汰劣,真正为企业选配好经营经理人。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市场配置企业经营经理人的有效途径,形成组织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新机制。

  加快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要与搞好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权责分明、能调动和保护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运行机制。对那些大胆改革,勇于负责,本质好,但工作中有某些缺点、错误的同志,要公正对待,热情帮助,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探索,逐步形成比较规范的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奖惩制度,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终生安心在企业工作。
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应突出的重点

  按照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要求,实行企业人事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彻底改变用管理企业创始人干部的办法管理企业领导人员的状况。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按照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行业地位、经济效益等情况区别企业的大中小类型,企业领导人员不再比照企业创始人干部的行政级别确定其职级和政治生活待遇。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管理体系,按管少、管好、管活和管人、管资产、管组织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下放和理顺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权限,落实企业的用人自主权。要建立适合企业领导人员特点的科学的考核体系,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特点,将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具体化、细化。将单一的定性考核改为注重定量考核,在考核其政治素质、工作作风的同时,突出考核其开拓进取意识、资本运营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经营成果。按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升降奖惩结合起来。

  改革企业领导者的产生办法,采用多种任用方式,改变过去单纯由上级委任企业干部的做法。根据企业不同的特点,采取委托、聘任、选任等多种形式,合理选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逐步缩小委任制的范围,扩大和推行聘任制与选举制。对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要按照《公司法》委派或推荐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实行公司制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三总师和财务负责人,一般要实行聘任制;实行工厂制企业的正副厂长(经理)和三总师,要扩大聘任制的范围;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和董事、监事,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中由职工代表出任的董事、监事,都要依法选举产生;对实行工厂制的国有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经营困难企业,可试行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厂长(经理)。主要经营经理人产生后,副职要实行由主要经营经理人聘任的制度,确保其用人权,使管事与管人相一致,提升工作效率,从制度上解决副职能上能下问题,增强班子的活力。尤其要大力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建立市场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新的机制,为企业自主选择经营管理人才创造条件。

  对经营者的监督实行多样化、法制化。要强化各种形式的监督制约机制,将过去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一家监督,改为党组织、职代会、董事会、监事会监督;按照《企业法》、《合资法》,对经营经理人的经营管理行为实行全面监督,突出搞好对企业领导人员在重大问题特别是资金运作、用人决策上的监督;坚持依法办事,把纪律检查与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考察结合起来,把严肃执纪与经营管理人员的任免结合起来,使经营管理人员的任免成为强化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经营者的分配形式应多样化。经营者的无形资产,如管理经验、开拓市场的本领等也要参与收益分配,使经营者的创造性劳动与报酬相一致,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对于在困难企业中兢兢业业干出成绩的经营经理人,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并注意在企业管理人员资格评审和认证中真实地反映他们的业绩、能力和水平。

  四、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要有坚定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在坚持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总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支持企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同志讲过:“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把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精神,作为我们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放手让企业大胆地试验,热情支持企业大胆地探索,绝不能束缚企业的手脚。同时,要引导企业分析新情况,帮助他们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使改革的措施不断完善。

  加强分类指导,按系统、行业推进工作。由于各系统、各行业具体情况不同,进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不能搞一刀切。要一个系统一个系统、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改革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作。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应结合行业的战略性改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行统筹考虑。对特困行业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加大指导力度。

  注意总结经验,抓好典型,运用典型指导推动工作。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一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树立一批好的典型。对于一些成功的经验,要进行宣传和推广,以此来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

  加强企业内部的轮岗换岗工作,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努力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搞好企业内部的培训工作,加强经营管理人员之间、党务工作者和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轮岗和换岗工作,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能够一专多能,适应多方面工作的要求。今后在企业中要通过一人多岗多责、交叉分工等多种形式,逐步提升党务工作者的适应能力,以改变目前一些企业党务工作者下岗后无事可做、无路可走的局面。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