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教导我们:年轻人可堪大用。
干事用年轻人,他们目标明确,精力旺盛,建功立业心切,自己想很多办法。当时的教育也不错,大家认字识理就好了,不像现在培养了很久,书呆子不少,动不动就要待遇讲条件,诸葛亮他们也就要求能给一个位置,展平生所学而已,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真正的抱负。孙权18岁当政,诸葛亮27岁参与赤壁之战,周瑜当时30岁左右,鲁肃40,而曹操同志已经53了。毛主席说:赤壁之战是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能用的人,不要管他13岁还是31,汉武用霍去病,只二十几岁就狠狠打击了异族,和他舅舅卫青被皇帝封为“全国联合总司令”,成为“帝国双壁”。年轻人精力集中,有了目标就投入研究,不像年纪大的人,上午要剪彩,要会个同学,中午有个饭局,下午要去钓鱼,傍晚迎送个领导,应酬一二,周末要去澳门赌一把,晚上还要“开会”,11点回家了,精力用完了。事务间隙把任务交给年轻人了,年轻人他职务不高,职责不大啊,不太会花太多心思去研究。事情做好了,打赏也是杯水车薪,不如自己多想办法实现自我去了。
三国还教导我们:要重视专才教育。
诸葛亮把马谡和姜维带在身边,随时教导。曹操让司马懿当太傅,专门教育他儿子曹丕权术。曹操临死的时候对他儿子直说:“了不起、了不起”。“老子英雄儿好汉”也算是一种专才教育了,孩子从懂事的7、8岁开始一直到17、18岁都是在老子面前耳濡目染,吃饭作息都是管理、用人、权谋、资源分配、点子、谋略等等话题,能不了解个中奥秘吗?而一般人只有在上大学,才能接触到一点,还是羞羞答答的半遮半掩的。当代中国也有不少年轻人,像韩寒、丁俊晖都是没有受过所谓正统教育的,都成了人中龙凤,后起之秀大有人在。我问一个理工科刚大学毕业的:你背背元素周期表“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他说:“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我说:“完了?”他说后面忘记了。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的正统教育。要大家学成全才,结果什么都不是。而中途辍学的,大多成就了独特气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辍学搞电脑软件,外国的教育也这样?书读的多不会混的很差,但冒尖的鲜有。扯远了,我收。
三国又说:要成事,需要用能干事之人。
曹操让蒋干去江南去做说客,无意中蒋干自封为特务,窃取了“重要军事情报”回来,结果让曹操错杀了蔡瑁张允,这是曹操此时的不智,实际上是太骄傲了,有几个人枪就楞充大个,打仗得靠脑子,用能人,侬晓得不?像诸葛亮这样的,军师兼三军总参谋长兼总后部长兼中央气象台台长的人物,曹操没有得到,绝对是他的大不幸。刘备用黄忠引诱敌军深入,几乎全歼吴军,似汉武帝时期打击匈奴时用飞将军李广带3万人冲敌阵一样,都是用了能干事的人参与,战争胜利了。能干事的人,都有他们的特质,孟尝君时期的鸡鸣狗盗,虽然角色不大,但把戏耍得好。周瑜同志有大能力,就是气量太小了,当然这些是文艺作品的描述了,符合刻画人物性格冲突的一般原则,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细分一下,这里有能干事的技术型人才,有管理型专才,要求不能一样。比如管理型的,你道德要好,要善于哭鼻子,能摔孩子笼络人心。比如技术型的,就是你要能干成一个专项的事情,蔡瑁张允能练水军,张飞能耍丈八蛇矛,黄忠善骑射,郭嘉思维敏捷能谋善断出谋划策,这都是技术专才。做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没有叫板和讨价还价的资本,回家练两年再出山吧您哪。
三国又说:忠义之人是人们心中的长久记忆。
关云长绝对是人们心中的忠义化身,是武圣,是好兄弟,是神仙,是忠勇,是灵魂。后世人把他供在了关帝庙,成了帝王,成了中国人心中永久的记忆。有楹联赞关羽:
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
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
查查历史脸谱,古代领袖们的脸上分明写着一行字:“我们要用人,就要用忠于我们的人(不会做就教他们做事),和能干事情的人(不过得防着点哦)。”教人做事不会太累,防人太累了。所以古人喜欢忠勇的蠢人胜过喜欢不是自己人的智者。曹操喜欢关羽,上马金下马银,拜汉寿亭侯,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最后云长探得兄长消息夺关杀将背他而去,他也不曾追究。曹操用司马懿,跟他儿子说了秘诀,曹丕用司马懿,身边给安插了红颜知己,曹睿用司马懿,因为有粉墙特务传短信。曹睿死时,又把风筝线给了后继者。长沙太守韩玄被魏延带兵所杀,黄忠见刘备真诚、仁德,进入刘备阵营。但他向刘备请求厚葬前主公,不枉他名字中的“忠”字。也被刘备们刮目相看。也有关于小人物的记录,如:国舅董承与太医吉平密谋干掉曹操,结果被董承家的下人告密,下人不但没被封赏,曹操当着董承的面,先杀了不忠于主人的下人,以警告自己手下官吏。
三国还说:重视调查研究非常重要。
毛泽东语:我们祖先使用的十八般兵器中,刀矛之类属于进攻性武器,弓箭是戈矛的延伸和发展。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他征孟获时使用了这种先进武器。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有调查研究,并不能保证一定行,但不如此,肯定不行。街亭战役中,马谡不听王平之言,屯兵山上,说明他老兄还是调查了山形地势的,但此子还是书呆子气息甚浓,尽信兵书则不如无书,山无水源,皆成困兽。诸葛亮出山前跑遍了大好河山,先行做了特务,绘制了祖国地图,如此功劳,也堪当测绘局局长了。这是调查研究,否则就不会有隆重对这样明传千古的佳话了。
三国还告诉我们: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也许这是一个概念,但现在我把它分开并区别一下。我认为管理者就是在决策、在沟通、在控制、在定计划,那么你也许就要问了,那领导呢?在我眼中,领导就是名义上头,他的职责就是代表集体,如果说他还要发挥点作用的话,那么他就是任人者,用人者。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诸葛亮是个管理者,刘备是个领导者,而曹操则既是个管理者又是个领导者。在战术上诸葛亮是很厉害的,可是在战略上他就不行了。
三国提示:信任是不是一种错?
不信任人不对,而绝对信任人又不对,那么领导者应如何做呢?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导致了这样一个人才在蜀国的浪费,而对关羽的信任又致使放走了曹操,看来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做好呀!而事实上我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你开出的条件足够的话,任何一个人你都可以得到,但得到了一个人并不代表得到一份力,你得把他用到适当的地方。至于是否信任,你要看他的性格,要看你的条件是否过时了?
所以我觉得,若吕布在曹操手下,以曹操对关羽宝马,美人的风格来看,吕布应该不会背判的。
三国最后强调:注意授权管理。
不授权不分权危害大: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最后怎么样?累死了。授权,信息传达要及时:曹操放走关羽千里寻兄,但没有给通关文书,忘了还是故意不给,两说着,但被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虽是无名之辈,若非文远来的及时,夏侯兄弟恐怕和关羽有恶战了。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全国的奏章全部由皇帝批阅,每天阅览量为每天121斤。后来隋朝搞了3省6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一直沿用至清。企业也是学了这一套,原来是总经理一个对一个管理,8个人以内还勉强管得过来,超过8个了,要累死他了,后来聪明人出现了,由一个老总对几个部门,一个部门再管几个员工,这样他管理范围大了,精力并没有增加多少。但你注意到没有,老总们要开会,传达上层意图,了解下情。开会频率越高,办得事情越多越复杂。勤政,才能推动机器运转;但勤政未必就有好结果,如诸葛亮,五十几岁就累了,还属于联合国规定的中年(达年)范畴。但如乾隆皇帝他儿子嘉庆帝,勤政但无作为(他爸爸乾隆刚死他就杀了宠臣和珅那一件事除外),凡事都按个案处理,心中没有大格局,手里没有大手笔,是个庸才。
其实,最重要的是用“仁”字治理家国天下。全书贯穿的就是这个字。曹操最怕的就是把刘备留在徐州,人心是别人的了,曹操有个破首都守个破皇帝有啥用处呢?汉朝初年,休养生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了文景之治,然后才有了武帝用兵,北逐匈奴,廓清寰宇。清朝嘉庆帝说:“损上益下,朕之愿也”,也算仁政了,虽皇朝走了下坡路,但国家还没有倾覆。
相关推荐:
杭州管理咨询
杭州策划管理
组织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