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不仅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改善经济结构和城乡关系、扩大就业和保持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化和大型化的同时,出现了生产和资本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以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和增加及其蓬勃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一趋势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它不仅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状态,而且直接决定它的发展方向。从存在状态上看,生产和资本的小型态决不是什么“新现象”,但是,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实行了社会化的“大生产”,资本主义战胜一切旧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消灭“小生产”的过程,即生产集中化、大型化的过程。小生产越来越被大生产所排挤、消灭和代替,似乎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趋势和必然结果,与此相适应,资本规模也必然越来越大,“大鱼吃小鱼”似乎成为资本相互作用的唯一形式和结果。
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显着特征在于:生产和资本分散化与生产和资本集中化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同时并存,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就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来说,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于集中和垄断的无限发展,而是相反,集中和垄断的发展受到分散化和小型化的某种抵消或限制,从而使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组织在结构上表现出复杂性,这一点才是集中和垄断在当代的新发展和新特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并购高潮也并没有改变这一基本特征,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人们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中小企业问题的发展状况,反映了企业规模的变化。而对企业规模的变化问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如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中小生产和小型经济在当代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给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如此发达的今天,还会有这种中小生产的生存余地?为什么直到今天“大生产”还不能把“小生产”消灭殆尽呢?这种小生产今后还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吗?这种小生产的发展与生产的社会化是矛盾的吗?它是一种社会生产的进步现象还是一种倒退现象?小生产的发展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实现吗?或者说它对社会主义的实现有什么影响呢?这些问题需要根据新的发展实际进行分析和回答。
一、发达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特点和目的
无论划分的指标和标准有何差异,中小企业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是所有发达国家共同的经济特征。但是,70年代以前和以后,在生产、资本、企业规模的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趋势。70年代以前,集中化和大型化是主要趋势,而70年代以后则开始出现分散化、小型化与集中化、大型化共同发展的态势。
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问题在不同的部门所占的比重和增加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在美国,中小企业增长最快的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服务业。80年代以来,高科技领域中的中小企业问题的崛起,成为当代美国经济的一大奇观。在日本,中小企业多集中于制造业、批发业、运输通信业、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在欧洲,并没有系统的中小企业在各部门的分布统计,但是我们大体上可以从中小企业问题在各部门就业中所占的比重来了解中小企业的分布状况。从欧洲的总体情况来看,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能源和采掘业的企业平均规模是各部门中最大的,也是中小企业占就业比重不足50%的唯一的主要部门。制造业的平均规模较大,但是,从就业上来看,中小企业的就业量仍占到75%左右。另外,和日本一样,在建筑业中,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在贸易部门中,中小企业的就业量所占的比重更高。在服务业中,除了运输和商业服务等个别领域大企业所占比重较高外,中小企业在就业上要占到整个服务业的75%以上。总之,从部门分布来看,除了极少数部门外,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主要经济部门的中小企业问题在数量上都是增长的,并在各部门的企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小企业对于克服70年代的慢性经济危机具有共同的意义。但是,即使同是发达国家,它们在发展中小企业的目的和出发点上,又有侧重上的不同。大体说来,可以把英美、日本、西欧大陆的德意法看作三种各有特色的类型。
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问题获得蓬勃发展,其深刻原因植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变革之中,因此,必须从物质生产方式的技术特点和要素构成角度,对各主要产业进行分析,揭示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与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中,围绕计算机发展出一个相关的技术群,通过一种类似“食物链”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具有极大市场的电子计算机产业。计算机技术群的兴起,正是计算机行业涌现出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基础。由于各种技术既新颖又专业化,所以发明和运用这些新技术就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中小企业问题。在计算机技术中,有一个十分特别的部分必须加以强调,这就是软件业的巨大发展。软件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适应密集型”的产业,编制计算机软件,特别是一些应用软件,主要依靠软件编制者的知识、智慧和计算机技能,而不需要巨额的资本投资,因为它不需要太大的劳动空间、大规模的机械设备、堆积如山的原材料或燃料、成百上千的一般劳动者。软件的编制,完全是一种个人或少数人的智力创造活动。软件作为知识产权出售,是一种简单的、可以无限的复制。因此,从生产规模上说,软件生产是一种现代的“小生产”,但是,它可以创造极高的市场价值和利润。在软件业中,除美国微软公司等少数大公司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问题。
三、发达国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
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也是在二战后产生的,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日本在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处于消极保护性的阶段。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速增长时期,对中小企业问题的政策支持进入到“现代化”、“集约化”阶段。自从有泽广已等经济学家明确指出日本存在“双重经济结构”以后,日本企业即开始把重心转移到解决双重经济结构的问题上来。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均质化,这一时期日本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是以“推进现代化”为中心来展开的。1963年,日本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标志着中小企业政策发生了新的飞跃。基本法明确提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八个方面的措施。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日本众多中小企业处境维艰,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日本企业仍然坚持对中小企业给予有力的支持,重点是促使中小企业进行调整,促使中小企业向知识密集化领域转变,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它们能够在变化了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下获得新的发展。为此,日本企业又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使中小企业问题进一步适应经营环境的新变化。总起来看,日本的中小企业现代化政策是极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