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在计量基础、固定资产价值的确定、减值准备的提取、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税收处理等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它的实施必将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拟通过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对比,试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一、新准则在确认标准和计量基础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会计准则在确认标准和计量基础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主要体现在“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新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作了重大调整,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中分别引入了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的属性,而是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中国会计体系,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经营活动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利润,由此引起关键业绩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等的计算随之改变,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业绩。
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所抑制
旧的企业经营活动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经营活动所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计入当期的损益,并且允许可以在以后的年度里转回。这种规定就很容易使减值准备变成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利润调整的手段。例如,企业在利润较高的会计年度,可以通过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方式来调低利润,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或者在某一亏损的会计年度,企业干脆加大减值准备的提取大亏一把,在以后需要的年度里再将其冲回来。
新的会计准则在计提减值准备方面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新准则规定,企业经营活动只有在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确实发生了资产减值的情况下,才可以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证据要求真实,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够想提多少就提多少。另外,与旧准则区别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企业经营活动已经确定的资产减值在以后年度内不得转回,除非企业处置资产。
三、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税收的影响
新准则颁布以前,企业经营活动对所得税费用的处理,既可以选择应付税款法又可以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这两种所得税方法都不影响本期应交所得税的计算与缴纳,两者的区别在于资产负债表中“所得税”费用的不同。作为会计报表中的费用项目,应当根据企业经营活动会计准则,按照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反映当期收益中的所得税费用。但是许多企业在实物中为了避免复杂的税收调整采用了应付税款法,也就是在按照税法计算出的应交所得税数额与所得税费用相等。这样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不是企业当期利润所负担的本期所得税费用,因此根据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得到的净利润也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利润,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与配比原则。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所得税的处理则摒弃了应付税款法,对包括所得税会计在内的财务会计的视角由利润表观转向资产负债表观,对于资产和负债,应当对比其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区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根据不同情况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并特别指出,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必须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经营活动未来能够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否则不得确认,这在理论上更加符合会计要素确认的要求。
新准则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等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将这些资产和负债出售或结算之前,这类损益实质上属于未实现损益。这种性质的未实现损益应否交纳所得税迄今仍然悬而未决。
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准则中的一个亮点是,其赋予管理层更多的自由选择权,要求他们在选择会计政策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专业判断。例如,新准则改变了旧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预计残值做出“一刀切”的规定,将这类权限下放给企业经营活动,由企业管理层根据其经营战略和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折旧年限和预计残值。再者,随着新准则的实施,利润分配决策将更加困难,新准则将导致企业经营活动确认大量持有利得或损失和非经营性损益(如债务重组损益),这些损益的确认往往缺乏相应的现金流量,导致企业报表上体现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相互背离,这就要求管理层必须区分已实现损益和未实现损益,在利润分配时力求稳健。更重要的是,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做法,选择了“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这种模式侧重原则性规定,淡化操作指南,减少例外情形,避免量化标准,要求管理层在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专业判断。
此外,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企业经营活动成果与市场的关联度更高,收入与成本更难以预计,预算的控制力和刚性将面临挑战,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将直接决定预算的准确性和刚性。国家电网公司一直非常重视预算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公司推进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以来,预算对资源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预算工作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执行新准则后,预算工作要积极应对新形势,提升对市场变化的关注程度,加强预算跟踪、监控和分析,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把预算编制、预算调整等建立在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之上,确保预算功能的充分发挥。
总的来说,基于上述的几点变化,企业经营活动应当以重要性原则为基础,遵循谨慎性原则,对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予以充分关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