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企业贷款难、上市难和发行债券难等方面,导致许多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长期资金难以为继,融资困难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此,笔者拟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谈几点对策建议。
(一)从制度上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发展
1.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改变现有企业信用登记评定使用同一标准的状况,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的信用登记评定标准,提升中小企业上市限制,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2.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
租赁融资是现代进行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新的发展渠道。西方发达国家25%的固定资产几乎都来自租赁,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多数技术设备落后,又无自身积累且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去更新。发展融资租赁业,企业就可以在资金短缺或不愿动用经营资金的情况下添置或更新设备。
3.建立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引导中小企业规范理财行为。
目前我国为企业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发育还不完善,运作还不规范,尤其是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还非常缺乏。因此,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调动和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财务及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形成一个为企业服务的网络体系。同时采取费用优惠、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中小企业自觉接受中介机构的高效、规范的服务。
4.从法律上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安排。
内容包括:根据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资源优势型、科技发展型、外向创汇等不同类别,确定金融扶持的重点、融资的最低比例和融资方式,明确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要以中小企业为信贷服务对象。各商业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要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在信贷投向上支持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和开发应用新技术的中小企业。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向“精、专、特”的方向发展。银行、信用社除了信贷支持,还要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结算汇兑、转账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资产核算等服务,对资信较好,产、供、销状况稳定的中小企业推广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信用开证、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支持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要求。
5.灵活运用利率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要认真执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可以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利率浮动区间。银行、信用社可以在一定区间内选择较低的弹性利率向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并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专项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的筹资优惠。
6.扩大贷款抵押率。
为防范金融风险,银行贷款以企业财产做抵押的方式是完全必要的。但鉴于目前银行资金总量与企业可提供抵押的财产总量之间差距过大,继续严格实行这种信贷方式会进一步扭曲银企关系和银行内部上下级的关系。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富有弹性的措施来缓解这一矛盾。例如,可按照企业的资信、产品的销售状况以及经济周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弹性系数,以扩大贷款抵押率,这一弹性系数的确定由中央银行来掌握。
(二)转变观念,建立互利合作的银企关系。
1.金融部门要提升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认识,正确理解“抓大放小”的含义,转变对中小企业不愿支持、不敢支持的态度,认识到支持中小企业与发展金融的利益一致性。
人民银行要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的组建步伐,并加强指导与监督,促进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对中小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地方性的中小型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解决国有银行和中小企业间所谓体制不兼容问题。研究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中长期信用支持,促进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2.银行要增强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质量。
各商业银行要真正完成从“存款立行”向“贷款立行”转变。从坐等客户申请到主动上门为客户提供信贷结算服务。加快培养金融产业跨专业人才,可通过聘请顾问、人员培训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工作人员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力,增强对有发展潜力企业的鉴别力,从而避免只重视报表数字,看似规范化,实则简单化的做法。
3.改善银行信贷管理办法。
银行有必要改变现行的信贷机制,简化贷款审批程序,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并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开发相应的金融服务品种,在开户结算等方面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
(三)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素质,提升企业信誉。
1.重视人才培训和引进,树立现代化经营观念。
为应对入世后面临的人才竞争,中小企业要不断加强人才梯队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人才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解放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中小企业应重视分析内外环境,找准市场定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发展或甘当配角等不同的发展战略,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2.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资信度。
要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尤其要规范和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生产、技术质量、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资信度,为改善企业的理财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入世后,中小企业要充分把握入世的权利,走出家门去国外参与竞争,中国企业只有“走出去”参与全球化,才能成长为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