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关于缓解西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

企业培训师观点:关于缓解西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一、思想认识要到位

  从西藏情况看,按照有关部门确定的标准,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举全区之力,在企业主导和各经济主管部门配合及财税金融部门全力支持下,在银监部门的协调下,抓紧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小企业,对于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银监局期盼各级企业转变观念,在抓好重点项目、大型企业融资的同时,从组织领导、舆论引导、环境优化、部门协调、政策倾斜等方面为中小企业融资排忧解难;期盼各经济主管部门转变观念,以中小企业发展为抓手,在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等方面寻求科学发展的新突破;期盼财税部门转变观念,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观念,立足西藏,恪尽社会责任,抓小放大,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主业,发挥特殊金融政策的优势,注重培育信贷和效益增长点,积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监管部门也将转变观念,树立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的观念,科学、合理设置风险容忍度和尽职免责制度,在促进中小企业商业可持续发展中监管和控制风险。

  二、发展目标要到位

  西藏经济这么多年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全国各省市和中央各部门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大项目的安排和资金的配套。但从长远的观点看,要可持续,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因此,各级企业和经济主管部门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小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目标、指标体系和分步实施的安排,并分解到各部门和各地区抓落实,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规划指导;各级财政部门从预算编制抓起,逐年增加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担保扶持和核呆补损资金并确保专款专用,用出效益,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风险共担支持;税务部门在税收政策照顾和减免方面有切实可行且可持续的安排,为中小企业融资减轻负担;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资金宽裕,国家对藏区贷款给予利率补贴的优势,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制定业务发展计划,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量、比重逐年增长和不低于本行其他贷款及全国平均水平;银监部门加强指导督促和协调并实施分类监管,确保中央特殊金融政策的落实和中小企业贷款的合理增长;各相关部门围绕着总体目标任务的实现作出相应安排,以局部支持全局,将形成有利于缓解我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大格局。

  三、平台搭建要到位

  事实证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运作平台,因此,在企业,特别是经委主导下搭建好平台至关重要。一是信息共享平台。要在企业领导或强力部门主导下加强产业、行业、政策、企业、银行、征信、监管等方面相关信息的权威归集和发布,解决信息不对称,融资基础不实问题。二是政银企合作平台。由于西藏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大项目、大企业和财政支持的特殊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缺乏最基本的融资合作,非常有必要由企业或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人民银行、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搭建起有需求、有互动、有协调、有效益的合作平台。基本形式就是定期不定期的融资项目洽谈会、融资产品展销会、合作项目推介会且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解决融资关系上“财政挤银行”的问题。三是信用维权平台。鉴于中小企业融资管理难、效率低、风险大的特点,应尽快搭建起由经委、司法部门、银行业协会、征信部门、监管部门通力协作的信用维权平台,以便联手制裁和打击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违法行为,解决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危机和风险问题。四是经验交流平台。这几年来,中国银监会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办法,并且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各种方式组织经验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大大推动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充分利用并尽快搭建起西藏的中小企业融资经验交流平台,有利于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并实现区内企业和银行的优势互补,加快解决我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体制机制要到位

  西藏自治区目前在经委下面设有中小企业局,负责中小企业行业管理,由于级别低,权力小,体制不顺,难有作为。考虑到西藏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长远和可持续出发,应单设厅局级(地、市、县亦相应设置)的中小企业管理局,并授予相应的权力,如行业整体规划、重要项目确定、扶持资金安排、相关部门协调、优惠政策实施等,使之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并有效缓解融资难的强力主管部门。此外,还要尽快建立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体制。要在各级企业和财政税务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市场原则,吸收社会资金,重新组建各级各类有实力、有信用、有专门人才的担保公司,激活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市场。其三,要建立务实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考核各地区、各部门、各银行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目标、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奖优罚劣。其四,中国银监会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银行业提出了建立了风险定价、独立核算、高效审批、激励约束、专业培训和违约通报等六项机制的要求,实施成效显著,在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落实,从主渠道的角度强力推进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五、人才培养要到位

  中小企业发展及其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靠人才的培养及其作用的发挥。一是企业财务人才的培养。建议经委牵头,组织企业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恪守信用并熟悉银行贷款政策、要求、程序和规范的专业财务人员,以提升融资质量。二是银行客户经理的培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着中小企业业务的营销,从经营战略的高度出发,培养一大批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精通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熟悉企业情况,贷款“三查”基本功过硬,善于并精于营销金融产品的客户经理,下大力气开发和培育中小企业客户群,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整合信贷资源,做好、做实、做活中小企业信贷工作。三是风控人员的培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本着“有保有压”的原则,按照风险和案件双控的要求,加强内控队伍建设,贷款营销和风险管控双管齐下,注重培养有风险识别、监测、处置能力的专才,从守关把口、保驾护航的角度支持贷款营销业务的积极拓展。

  六、专营机构到位

  按照中国银监会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部门或机构,配备优秀的专业人才并形成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制订专门的业务营销方案,独立地进行中小企业融资管理。从西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各行的公司业务部均应该主营中小企业融资或单设有规模的中小企业信贷中心,按照专营的要求,采取与中小企业性质、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技术,在计划安排、资源整合、授信权限、风险定价、业务流程、业绩考核诸方面体现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西藏特色。西藏银监局要整合监管资源,在相关监管处室设置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监管科,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寓监管于服务之中,进行窗口指导和风险分类监管。

  七、业务创新要到位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应西藏优势矿产业、藏医藏药业、民族手工业、建材业、特色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六大支柱产业的现状,组织专门力量,积极进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要帮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量身定做有利于企业融资并为企业所热衷接受的特色信贷产品。要充分考虑西藏的特殊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设定贷款抵押和担保标的和标准,降低准入门槛,提升工作效率。对被西藏银行业协会授予信用优良企业的,可发放信用贷款或扩大信用贷款比例,努力营造“难贷款,贷款难,恪守信用就不难”的融资文化和良好氛围,形成西藏中小企业融资不难的后发优势。

  八、政策扶持要到位

  缓解西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既要有中央的大政策,包括特殊的财政金融政策,也需要有地方的特殊政策。为此,建议各级企业和各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抓紧研究和出台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增加扶持我区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的政策。经济主管部门、财政、税务、工商、城管、土管房管、经济担保、保险、银行、监管等部门,都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西藏和本单位实际,进行专门研究论证,尽快拿出针对性、操作性强,能实实在在促进我区中小企业发展并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措施,报当地企业批准后尽快实施。鼓励企业内部职工为解决资金困难自愿集资,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在风险自担的前提下积极参与中小企业融资,鼓励和支持银行加强与各类担保公司的合作,在财政税务部门的支持下,实行风险共担,充分调动银行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力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九、突出重点要到位

  特殊的金融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基础较差、起点较低的西藏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但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突出重点:一是以西藏六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二是以注册、生产经营在西藏的企业为重点。三是以拉萨市和地区所在地企业为重点。四是以一直与银行保持良好信用关系的企业或被银行业协会授予信用优良称号,暂时出现资金困难的企业为重点。五是以财务制度健全,法人代表品质优秀,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暂时出现资金困难的企业为重点。六是以国家产业政策鼓励,财税政策扶持,科技含量高,技术攻关能力强,前景看好,但缺乏资本金或流动资金的企业为重点。

  十、试点工作要到位

  为卓有成效地缓解我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必要借鉴兄弟省市和银行的经验,按照以上要求先行组织试点,成功后再全面推开。建议自治区选择拉萨市试点,银监局选择农行营业部试点,其他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应在自治区企业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量力而行,积极试点。试点工作务必加强领导,做到有目标、有方案、有组织、有内容、有质量、有考核、有奖惩、求实效。我想只要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扎扎实实往前走,西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一定会有看得见的成效。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