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与策略分析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与策略分析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在国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促使企业物流服务逐渐成为了中国企业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势介入,物流业已经显示出其强劲的动力和蕴藏的无限商机。

  1979年企业物流的概念第一次介绍到国内,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业高速发展,但是物流成本却居高不下。然而,根据美国统计局、美国商务部发布的《运输报告》的结果,美国的这个比率都稳定保持在10%以内。这说明,中国物流领域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中国物流成本节约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分析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问题,挖掘第三方利润源,对我国企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物流成本概述

  (一)物流成本的定义。

  根据我国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20523-2006)国家标准中的表述,物流成本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资金占用成本、物品损耗成本、保险和税收成本。其中,与存货有关的资金占用成本包括负债融资所发生的利息支出,即显性成本和占用自有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及隐性成本两部分内容。物流成本的内涵是比较明确的,关键是要从实践的角度去把握包括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等在内的所有内容。

  (二)物流成本控制及意义。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是指运用预算的方法,设定成本费用标准,将实际物流成本(费用)与预算标准做比较,发现并纠正不利差异,提升经济效益。物流成本控制在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考核各部门业绩,巩固经济责任制。

  建立物流责任成本控制制度,把企业的物流运营过程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单位,把物流成本控制的指标与业绩考核紧密联系,促使各责任中心尽其职责,共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费用水平而努力。

  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物流活动占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物流成本控制,找出产生不利差异的因素,并消除这些因素,这样可以节约大量不增值的资源,用于其他增值活动。

  3、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市场竞争中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物流成本直接影响产品成本,良好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现状

  (一)缺乏物流成本控制观念

  1、缺乏“第三利润源”观念。

  “第三利润源”的说法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日本物流成本学说的权威学者西泽修在1970年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利润源是通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成本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第二利润源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今,在前两个利润源挖掘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成本的降低作为第三利润源出现。但是,现在许多企业仍然把焦点放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一味埋头苦干,对挖掘潜力巨大的物流成本视而不见。

  2、缺乏综合控制。

  物流成本存在效益背反的特性,即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矛盾,即某一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着另一个或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这是一个此消彼长,此盈彼亏的现象。我国目前许多企业只对自己部门的成本负责,这样的局部控制是不够的,很可能反而导致总物流成本的上升。物流成本控制的客体应该是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整体物流费用。

  (二)缺乏科学的核算体系

  1、物业物流成本没有单独的会计科目。

  在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设立物流成本这个会计科目,物流成本混杂在成本和费用之中,这样就无法准确地确认计量报告物流成本,更谈不上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与控制了。

  2、物业物流成本范围界限不明确。

  由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物流成本的核算对象和核算范围,导致各个企业都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确认计量物流成本。这样得出的结果无法在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行业平均水平值,又因为没有这样的比对标准,也不利于评价控制的效果。

  (三)管理方法落后。

  信息技术和企业物流设备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信息技术在企业方面的应用不仅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计算机应用多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处理方面。根据《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制造企业中运用条形码信息系统的企业只占全部制造企业的22%,而实施ERP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占56%;商贸企业中,运用EDI交换技术与供应商进行信息交换的企业占47%,实施JIT配送的企业占7%,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企业占30%,实施cross-docking(越库配送)的企业仅占4%。这说明,先进的信息系统和物流技术在中国的运用并不广泛。另外,这些系统还存在着业务功能不完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技术更新慢等问题。物流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一体化”过程,只有把三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控制物流成本、提升物流工作效率的目的。

  (四)第三方物流发展落后。

  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第三方物流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大企业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指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储运公司或第三方货运人执行本企业物流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的全部或部分。根据《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工业企业原材料物流执行只有19%是由第三方物流来完成,而商贸企业中只有17%由第三方物流来完成。对工商企业的调查表显示,对第三方物流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内容服务不全,不能提供供应链整合服务。

  (五)物流人才缺乏。

  物流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我国企业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并不多,能整合资源和运用各种物流科技的人才更是少,这是由于我国物流高等教育起步晚、教育力量薄弱、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等原因造成的。

  三、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一)树立现代物流成本控制理念。现代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其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物流成本的最小化。这就需要企业依靠战略构筑、组织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完整意义上的物流成本意识。首先,考虑到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的特性,物流成本控制必须以物流总成本控制为目标,使物流控制系统化、合理化;其次,保证物流成本控制组织合理化,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控制,建立物流成本控制责任制度,保证物流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再次,需要单独设立物流会计部门,由专人负责物流成本核算。
(二)建立统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制度

  1、利用原有会计核算体系。

  对于现行成本体系中已经反映但分散于各会计科目之中的企业物流成本,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期中同步登记或期末分离出物流成本,汇总计算。对于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反映的占有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利用公式计算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即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存货账面价值×企业内部收益率(或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

  2、利用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与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相比,作业成本法采用的是比较合理的方法分配间接费用,对于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成本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虽然说企业物流管理引入作业成本法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由之路,但是它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有详细的基础资料,其次该方法要求在所有物流活动节点实施,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成本分析水平。

  (三)信息化发展策略。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提升企业迅速反映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企业应引起EDI交换技术、ERP管理等物流技术;另一方面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对系统的功能进行整合和流程优化。

  (四)运输成本的控制。

  运输是物流活动的核心。企业物流运输成本的控制是在保证运输的及时、安全的前提下,使运输成本最低。

  1、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根据运距的长短、各种运输方式的经济里程来选择运输方式,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但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也要考虑货物自身特点等因素。

  2、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

  一般情况下,对某一货物使其一定的生产区固定于一定的消费区,按照近产近销原则实施运输,不仅可以节约运输成本,还降低了货物的破损率,缩短交货时间。

  3、建立配送中心。

  当供货商与一批具有较强购买能力、彼此之间接近的购货商群体的距离超过一定极限时,就要考虑是否设置配送中心。

  (五)仓储成本的控制。

  一定的存货是保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有序进行的前提。存货过多,不仅导致仓储成本的提升,而且还占用流动资金,影响营利能力,加大商品贬值、毁损的风险;存货过少,又可能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导致生产中断,推后交货期,从而影响企业信誉。

  1、对存货进行ABC分类管理。

  根据存货的品种和占用资金金额把存货分成三个等级,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突出重点。

  2、采用经济订货量方式。

  通过平衡采购进货成本和保管仓储成本的核算,以实现总仓储成本最低的最佳订货量。

  3、进行合理的仓库结构与空间布局决策,以降低仓储成本。

  如在对企业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将仓库划分为多个有效的区域,降低仓库内部的物流量。
  
  :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