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资金趋紧、资源要素成本上升、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外贸出口形势严峻……今年以来,一系列困难摆在中小企业面前,自主创新难度加大,资金、人才的缺乏让中小企业望“新”兴叹。最近,记者对董浜镇的中小企业进行采访,发现不少中小企业创新成果喜人,而他们的创新“成本”并没有预想那么大。
中小企业创新一、小处着眼
中小企业创新要从小处着眼。目前,董浜镇共有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4家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多数是所属行业的专家,能进入实验室参与新品研发。
市友邦散热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片式散热器,专为大型电力变压器配套,属于传统产品。董事长王建忠对传统产品的发展充满自信,他说,传统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但只要树立起传统产品也能高新化的发展理念,前景就会豁然开朗。
以前国内的散热器的散热油腔是直线式构造,散热片不同的部位散热效果不同,导致一台变压器要多几台散热器才能达到散热效果。王建忠数次赴国外考察,凭借多年经验,对散热片的进油管道稍加改动,把直线式散热油腔改成环型,使变压器油均衡地通过散热片,提升了热交换效率,相当于在不影响散热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减少散热片,降低生产成本。小小的改动,这种高效新型片式散热器可以节约15%的钢材和变压器油,比常规散热器提升了12%至15%的散热效果,已经成功的通过了高新技术产品认定。
友邦公司的企业规模并不算大,但通过走传统产品高新化的发展道路,现在它的客户60%是跨国集团在中国的分公司,30%是国外集团公司,10%是国内大型输配电企业,07年产品经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变压器分会销售统计市场占有率达到8%。
中小企业创新二、培养人才
深受企业欢迎的技术人才,要有理论、懂技术、会创新。中小企业主常常感叹,良禽择木而栖,这种高素质人才通常选择大企业,有什么办法把他们留下来?市屠宰成套设备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雪明说,关键在于培养,实用型人才都是企业培养出来的。
2000年,屠宰成套设备厂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设立中国(常熟)肉类工业工程设备研究所,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集研究、制造、经营为一体的屠宰设备生产企业。公司一边网罗人才充实研究所力量,一边为他们提供实战舞台,让他们有用武之地。目前,研究所有专职技术人员7名,多数本科以上,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外聘技术人才6名,他们分布在北京、上海等高校。
2006年,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要从事“畜禽屠宰装备的开发与研究及骨血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化”,共获得5项创造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大大提升了屠宰效率和肉类品质。例如,原来烫毛采用“热水混烫”,如果一头猪带菌,就会交叉感染,现在采用“隧道式蒸汽烫毛”,毛猪通过封闭的蒸汽隧道,受热均匀,并且不相互接触。对牛、羊、家禽的屠宰设备也作了诸多改进,发明了“真空采血”、“电刺激排酸”等方法。
中小企业创新三、争取扶持
规模型企业一次技改投入,动辄上千万元,也想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怎么办?
8月中旬,市长江化纤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研发的“一步法聚乳酸纺丝工艺与技术”,通过了省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专家组的验收,据初步测算,该项技术进入产业化研发,可以获得省企业近1000万元的高新技术奖励,这将大大减轻企业的负担。2006年,长江化纤有限公司着手研发一种可以取代涤纶的新型纤维,这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是一次原材料革命,该研发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指导性项目。总经理李振华说,这个研发项目的先期投入达上百万元,如果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那么企业不得不背上债务发展生产,这是最不想看到的,因此选择研发项目十分关键。
据了解,依托高校开发新技术,是中小企业创新的一种方式,这种现象在董浜镇已经十分普遍。目前,董浜镇共有两家企业研发的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可以争取到国家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