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和对民营企业家实施战略性重组和经济结构的相继调整,我国的一些企业集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批带有“航空母舰”性质的大集团,在企业界迅速涌现和崛起,并表现出强劲的企业集团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许多企业集团,特别是核心企业缺乏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机制和能力,由此,就派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一、企业集团发展与资金关系
许多集团,其内部缺乏联合的资本纽带,致使集团中的凝聚力不强,稳定性差。因而,在集团内部矛盾复杂、问题重重,此时,集团联合也就丧失了内在的动力。对此,必须要对企业集团的制度进行改造,用资本纽带把成员企业连接起来,建立稳定的血缘关系,从而形成利益的共同体。
用资本纽带连接各成员企业的最佳途径,是在集团中建立以母公司为主体的结构体系,即在经济地位上,母公司作为出资方,建立资人制度,通过产权划转方式,来建立母子公司的产权关系。在法律地位上,母公司行使对子公司的重大项目投资决策权、主要领导干部任免权和资产收益分配权,起到对子公司的主导作用。成员企业应在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实施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集团给成员企业一定范围的投资决策权(如规定投资决策的限额),同时让他们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这样,就可形成以资本为连接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
为了在集团内部构造母子公司为主体的机构体系,建立真正的资本纽带关系,就必须使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成为具有强大实力的母公司。使之有能力在其周围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子公司。为此,集团所选择的核心企业必须应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用资金、土地、技术、先进设备等进行投资,借以形成资本纽带关系,从而增强集团的凝聚力。
二、企业集团发展与融资关系
融资环境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并不太理想,表现在集团整体上不能成为融资主体,核心企业也未能发挥融资中心的作用。集团外观现行的融资体制关卡多、程序复杂、项目审批和贷款额度审批相互不配套,行政条块分割致使许多集团融资困难。我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其发育并不健全,还不能为集团的发展提供与有效的金融支持,再加上银行本身的经营风险,惜贷现象越来越严重。从直接融资来看,由于股票市场规模小、股票流动性差且产权交易市场十分稚弱,这就使得集团对资金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此,应从改革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入手,围绕战略性企业集团发展,推进融资与融资相关领域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对部分大企业集团因发展所承担的政策性建设项目,应给予优先贷款支持,财政部门可视其情况合理地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在股票、债券发行计划上应给予优先安排,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扩大企业的境外融资权,甚至包括到境外发行债券和股票等。
三、企业集团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
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集团的基本活动之一。它关系到集团成败,在集团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的集团研究与开发突入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很弱,绝大多数集团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国内众多重点产品和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基本上是从国外引进的。
此外,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涌现,使每一个经营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任何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没有一成不变而又永远活力的集团。因此,从企业集团发展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集团系统内部的一种涨落,是对集团现有生产经营体系的一种“创造性破坏”对于一个稳定获利、处于近平衡状态的集团来说,这种涨落常常被湮没在它的生成环境之中,不会对集团运行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反之,往往能引起集团产业发生蜕变。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不可预测而难以实现费用化,成为集团利润或亏损的最终源泉。为此,集团应十分重视对具有强烈不确定性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投资。除了鼓励成员企业的“随机行走”行为外,集团还应对集中管理的技术中心所进行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投入巨额资金,以期在新的技术领域中占尽先机。此外,还应加大对集团总部或各事业部所属的研究开发中心的投资力度,推行课题项目负责人制,增强研究人员的工作弹性,允许研究人员从事一些与规定内容无关的工作;广泛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其他集团的研究开发部门之间合作研究,注意捕捉各种科技信息;各成员企业也应有自己专业开发队伍,以提升工艺开发与技术转换能力;加强研究开发与市场之间界面管理,提升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映能力。
四、企业集团发展与行政关系
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急功近利、贪大求快,违背市场原则和集团自愿原则,搞“拉郎配”,用行政方法迫使优势集团去并购一些与自身既无联系又无优势,或特别困难甚至破产的企业;或把整个行业成建制地变成一个大集团,或把一个县所属的民营企业家变成几个企业集团。上海银行最近的一份抽样调查表明,上海目前简便的集团中,只有不到10%的集团是自己选择兼并的,大多数是由集团主管部门指令兼并的。
其实,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不用行政手段,不当主角,由集团自主自愿,通过市场进行,并不否定企业部门在集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企业在集团发展过程中,其干预应有度,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企业不可撒手不管,但要注意充分发挥集团间自身利益调整机制的作用。避免企业过多、过强的行政干预。
五、企业集团发展与规模关系
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历了20多年,企业集团发展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有些集团,无视社会环境与自身的情况,一心想将企业“并”大,造“航母”,认为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形成规模经济,这一观点曾几何时成为企业界的共识。的确,集团规模大,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无论什么,都须要有一个“度”的问题。企业的规模扩张也是如此,它须遵循规模收益法则。
其实,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其规模并非是越大越好。国内外都有许多大鱼吃小鱼的例子。当企业集团的规模以算数级数增长时,管理的复杂程度和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如果此时经理人的智力、理性是有限的话,那么集团中的高层次管理人士就会出现鞭长莫及了。因此,企业集团内各要素集聚要适中,要适合其自身拥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即只有在适度规模的情况下,集团在发展过程中才会获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另外,在适度规模发展的基础上,要着重提升集团的内涵质量,如果要是没有从根本上搞清楚大企业为何要“大”的问题而仅仅在表面上具有大集团的特征,缺乏大集团的实质内涵,即只注重集团的数量大,而不去注重于集团的质量大,则就会滋生出许多问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集团的长期发展。
企业集团发展与软硬管理关系软硬兼备,相得益彰;若顾此失彼,管理必将出问题。
从笔者对一些集团的调查了解情况来看,集团现有的规章制度,大多要求员工应该怎样做和不该怎么做的模式,它从某方面反映了集团管理的力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团管理,必须建立起一套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这是为了保证集团有效开展的基础。但集团的管理方式不是单一的,必须坚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
一般说来,“硬管理”带有强制性的特点,形成一种约束力,让员工产生服从感:“软管理”具有柔弱性的特点,形成一种感召力,让员工产生一种信赖感。如果一个集团面临着较大困难,坚持人本管理的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六、企业集团发展与专业化和多元化关系
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为了扩大规模,不仅在本行业大量并购,而且进入别的行业,追求在一个集团内建立自己若干支柱产业。多元化经营,的确会有分散经营风险的可能性,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主业应当优先,再多元求发展,要找增长点,切忌乱扩张。
鉴于此,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每一个集团在生产经营上都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再优秀的集团也不可能在所有行业都占优势,涉足一些不熟悉的行业,必然有一定的风险。搞多元化经营要审慎而行,最好在主业具有相当实力和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展开,且战线不要铺的太开。实施之前,要看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并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看有没有效益,前景如何等等,如果没有理性企化的多元化,其成功率肯定是很低的。
七、企业集团发展与人才关系
过去,我们对人力资源的认识有些偏差,只看到其社会属性的一面,往往忽视人力为成本,没看到其经济属性的一面,没被看成是资本,因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还处在粗放的状态,有限的人力资源没能得到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源浪费现象比比皆是。
其实,未来集团的角逐是人才的较量,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掌握了集团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人才意识,要把人才的培养作为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列入集团的基础建设工程,切实抓紧抓好,全面提升员工素质。集团的教育培训,应有超前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安排培训内容,注重提升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储量,培养一批能够掌握未来“黎明产业”所需技能的人才。否则,集团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竞争力将逐步退化,最终将严重影响集团的生存与发展。
归根结底,微观主体的经营行为全部依靠人来完成,人才是集团竞争之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实施人力资源综合发展战略,是集团目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集团生存、发展、振兴、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集团成功与否,与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密切关系。凡是经营良好的集团都在人事管理和人才选拔、培养、利用上获取巨大成功。正如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吉所说:“企业就是人,要使企业有所发展,必须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三星的成长是任人唯贤的结果。”
总之,一个企业集团必须要根据其实际情况,结合当前企业集团发展趋势,审时度势,采取合理手段,来提升集团竞争力,从而才能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