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中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出路

企业培训师观点:中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出路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十一五”是中国经济极不寻常的5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以及旱灾、水灾、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次第发生的情况下,我们走过了跌宕起伏的道路,共同经受了空前严峻的挑战。这5年,中国经济既有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格局,亦有高增长高物价的过热场面,更因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遭遇了经济急速下滑、通胀和通缩轮番登场的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十一五”实现新的跨越已成定局。从2006年到2009年,“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在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就已经超过2200亿美元,世界排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上升到第一位,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制造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宏观上看,中国企业发展很快,以至于现在有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概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从最早的服装鞋帽开始,到今天中国企业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世界各地。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角落,大到摩托车、家电,小到打火机、雨伞,“中国制造”随处可见。“在制造业里面,只要中国人做了,别人就不要做了”这是当今制造业的生动写照。中国的制造业从最初简单的模仿,到不断实践、创新,到总结升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具竞争力的、成本最低的制造业管理模式、管理流程、工艺技术,中国制造业只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同行近200年的历程。在此中国企业发展较快的大多是贴牌企业,贴牌经济随即在中国迅速发展,OEM一词也不再陌生。

  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ing)起源于欧美的服装行业,原意为“原始设备生产商”也称贴牌或定牌生产。指掌握“核心技术”的委托方(外包商)委托代工商(受托方)生产制造产品,再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后再加工或销售。中国制造企业在近年的快速成长历程中,OEM生产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企业发展效能

  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过剩、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OEM战略以其风险小、渠道开发成本低,只需进行生产投入,则能快速改造并充分利用现有生产线的优越性而倍受青睐。具体优势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消化企业过剩生产能力和闲置资源,降低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损失;国内的许多企业由于过度追求市场,盲目上马项目,而当项目完工时却发现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了,此时为外资企业从事贴牌生产可以保证企业充分开工,解决了设备闲置和员工就业问题,为企业带来了利润。

  第二,有利于优势互补,创造协同效应。国内企业可以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学习效应获得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同时利用外包方的市场优势和研发优势,指导国内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国内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没有能力同国外的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同场竞技,成为他们的OEM后,就成为他们的供应商,避免与国外大企业过早展开竞争,为企业生存争取到时间和精力。企业刚成立时就要求它背负起民族工业的重担是不切实际的,会加重企业决策的艰巨性,给一定的时间让它在市场上磨练是企业尽快成长的捷径。

  第三,有利于企业摆脱技术和市场风险,利用他人的技术和营销渠道,有效地绕开贸易壁垒,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的壁垒,实现规模扩张。规避市场风险:企业主要从事OEM生产,设计和销售都由外方负责,可以减少市场风险对国内企业的冲击力,使企业有机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为后续的中国企业发展积蓄力量。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也有人对中国制造业有了这样的描述:“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

  三、中国企业发展现状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达1.1亿万元,比2007年增长6.9%,低于当年我国总体对外贸易增速10.9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1%。其中,出口6751.86亿美元,增长9.3%,增速回落11.7个百分点;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增速回落11.9个百分点。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造成这些状况出现的原因如下:

  1、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乏

  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中国制造业的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这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即组装和制造。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将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2、品牌观念淡薄

  纵观中国整个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国际品牌相比,自主品牌无论是在市场知名度还是品牌价值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国际品牌的缺乏不仅会带来表面的国际地位以及直接的经济利润的下降,更会进一步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国外企业赚取了丰厚的品牌溢价,而中国制造业仅仅赚到很小部分的加工费。然而缺少自主品牌,主要是由于我国制造企业缺乏树立品牌的观念意识。

  3、人才瓶颈问题突出

  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以上,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占15%,而我国高级工仅占4%,中级工占36%,初级工占60%。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调查发现,某些技能人才、高级技工在一些地区供不应求,缺乏高级技师这样的骨干技术技能人才已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共同问题。进一步说,我们更加缺少创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这样我们就很难将现有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难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难以推进技术革新,从而削弱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忧虑,然而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眼下“中国制造”面临如此大的困境,除了低廉的成本和充沛的劳动力,制造业的出路究竟在哪?

  四、中国企业发展出路

  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是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解决战略转型问题、持续增长问题,就应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

  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什么是“中国创造”呢?“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曾表示。作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海尔集团在2002年就已经成功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打进日本市场,在日本本土和日本制造“短兵相接”,并提出“中国创造”才是取胜之道。国家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也曾打过这样的比喻:“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A380。”这一鲜明的比喻,指出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问题,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没有中国企业发展。“中国制造”已不新鲜,也不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更长远、更强劲的动力支持,中国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企业。只有技术才能转变成金钱,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美国的微软,20世纪70年代,比尔·盖茨仅以区区几千美元创业,但到1998年他创下了1000亿美元资产的纪录,也就是说20年他的资产增加了上千万倍。这一切都是技术创新带来的。

  那如何走向中国创造?如果简单了解一下近几十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几个地区存在着相似之处——以前都曾作为全世界成本最低的制造中心,经济活跃、中国企业发展飞速,缺乏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其制造业主要以OEM为主,依靠大量的出口拉动经济发展,企业的生命线被拥有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牢牢掌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进行了经济的转型。拿日本来说,60年代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收取低廉的加工费。70年代进入自主开发阶段,实现在主导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成功转换。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再大力开发尖端科技,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完成了“日本制造”向“日本创造”的成功转型。

  看到日本等外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我们应该从中归纳学习,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找到自己的道路:从单一生产到品牌塑造。这就要求我们国家的企业应该从简单的制造转型到品牌塑造,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成功转换。

  首先是依靠技术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

  我国企业要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效益,促使我国制造业转向中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如此既有利于减少贸易抑制,也有利于改变我们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中靠后的位置,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争夺在世界产业发展中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在这一方面,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比如“日本制造”同样遇到过类似问题,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不断取得在美国的优势,因此遭遇了美国制造的种种贸易摩擦,日本被逼上另外一条道路,以更高档的技术含量产品进军市场,从而更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当前中国也要转变思路,寻求和打造“中国制造”的技术优势,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在市场上占据主动性。

  中国企业发展在依靠技术时,企业该如何获取技术呢?一是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部门,专门针对自己的产品改进技术。二是通过与研究所,高校合作委托技术研发、改进。三是企业可以在社会上广泛获取技术。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可以多关注一些有关于专利技术的网站,比如“中国应用技术网”它所提供的是全国各地的专利应用技术。还有一些期刊杂志之类比如《中国发明与专利》。企业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需求的技术,把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从而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依靠技术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

  只有从根源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制造”的正面国际形象,促使“中国创造”的出现。所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率,特别是加强出口产品的质量监控与管理,改进制约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与因素,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采用以品质、品牌为主导的贸易营销策略取代目前某些企业以“拼价格、拼数量”作为代价来占领市场的方法,这才是恢复“中国制造”形象的重要出路。这与关键的技术紧密相连。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生产出来的高品位、精品化、品牌化商品才能开拓更广的国际市场。

  再次还要依靠技术培养高技术人才,提升员工素质。

  随着中国企业发展,大量初级工的使用使得劳动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不仅出现了劳动力“双低”(低成本与低效率)的现象,而且还表现出成本不低但效果不高的趋势。因此,如果不迅速提升我国劳动力技术素质,势必削弱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提升我国劳动力技术素质对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竞争力也很重要。高技术人才是企业的核心,也就是一批有技术、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才。依靠先进的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劳动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带动中国企业发展。

  五、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更要注重技术发展

  确立技术中心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建立有利于技术中心顺利发展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把技术中心建设纳入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保证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中国制造”如果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来应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中国制造的道路上,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中,核心问题当属技术。通过先进的技术力量开发产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保障产品质量,树立产品品牌,用先进技术激发人员创造灵感,继承和创新先进技术思想,在行业中实现技术促进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发展带动技术创新,从而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为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十二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主题就是科学发展,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是这次规划建议最突出的精神实质。注重技术,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表现,保证了我国制造业的良好势态,实现了中国企业发展。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