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和财政赤字“双减”传递出的积极信号
在温家宝总理5日所作的企业工作报告中,与2005年中国实行的“双稳健”政策(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对应,国债规模和财政赤字“双减”也吸引了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的注意。根据安排,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由上年的1100亿元调减到800亿元;全年财政赤字由上年的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净减少198亿元。
那么,这一指标变化中传递了哪些积极信号?
实际上,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并不是第一次调减。从2003年开始,中国在长期建设国债发行上就“边调边减”:2003年在上年1500亿元的基础上调减100亿元;2004年又调减了300亿元。
而财政赤字绝对额却是首次从最高位开始下降,进入一个“下降通道”,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从2.5%下降到2%。在2003年和2004年中,中国财政赤字一直维持在3198亿元这一新中国以来的最高位。连续几年,中国赤字率都逼近了国际上公认的3%的警戒线,这一状况也引起了人们对预防财政风险的关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说,财政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和经济手段,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长期建设国债和赤字则是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最重要的几个指标。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双减”是“双稳健”政策的必然体现。
虽然长期建设国债和赤字双双下降,但根据安排,2005年中这两项指标仍保持800亿元和3000亿元的规模。财政预算报告中称,保持上述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和赤字,主要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强农业、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薄弱环节,特别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不完善,需要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而8000多亿元的在建国债项目,仍需要国债资金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也需要国债项目资金的支持。此外,国内外形势还存在不少不确定因素,仍需要加快发展,并留有必要的财力准备。
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开始转向中性的稳健的财政政策,既要保持一定的财政赤字规模支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又要按照财政可持续性,要求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及经济风险。这就要求目前中央财政赤字规模既不能继续扩大,也不能一步消除。
“虽然今年财政赤字绝对数仍然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加,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呈不断下降趋势。这种在传递松紧适度政策信号的同时求得渐趋中性的做法,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也是欧盟等国家在由扩张性财政政策转向中性财政政策时的经验选择。”财政专家们如此予以评价。
“‘双减’表明企业将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下‘真功夫’,”全国人大代表常德传说,“稳健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以“补短”为重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双减”表明国家财政将致力于以改革促体制和制度创新,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让市场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调节作用。今后,企业将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注重支持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制度改革,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家和金融体制改革;而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去,注重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形象工程”等方面的体制性问题。
“双减”明确表达了企业在完善财政增收节支机制方面的效率取向,即财政要注重做大经济和财政收入蛋糕,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打造节约型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