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三星闭门造车的教训:私人老板“一言堂”后果堪忧

企业培训师观点:三星闭门造车的教训:私人老板“一言堂”后果堪忧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作者:刘娟

一般来说,企业领导在创立新事业、革新和改变、合并与收购以及面临竞争压力时最容易犯下重大的错误。三星汽车失败的故事就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警告,即当一家大型的、资源丰富的企业完全由它的私人老板来摆布时会发生什么不幸。

三星闭门造车的教训

尽管三星现在是世界上半导体和电子产品的头号生产厂家之一,但在光环的背后,三星走过的弯路仍然给各路企业家带来深刻的警示。

1993年,三星集团正因其电子产品中集成电路片的畅销而平步青云。这时,集团董事长李健熙宣布三星即将加入汽车行业,这个消息在韩国的国营和私营汽车业界都引起了一阵波动。韩国的汽车业已经数十年没有新面孔出现了,汽车制造也一直由三大寡头垄断着:现代、大宇和起亚。

许多人对李健熙的决定表示质疑。因为他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汽车狂热爱好者,一生都梦想着制造汽车,所以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三星加入汽车业与其说是一个明智的商业决定,不如说是李健熙个人狂热的结果。

尽管遭到一些反对,但1998年第一批三星汽车问世了。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批“新生儿”对三星的盈亏和它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产生的影响。

费尽周折始出来

李健熙也许能主宰三星,但主宰商业的命运之神却不那么好说话。

李健熙造车的时运不济。当时,韩国正处在经济大衰退的边缘―1997年底,一次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韩国,导致韩元大幅度贬值,进口原材料价格猛涨。更糟糕的是,韩国每年汽车生产量为240万辆,而国内市场的需求量仅为160万辆,供大于求已经成为韩国汽车业的显著问题。

对于三星来说,要想具有竞争力,年产量必须达到至少24万辆。可公司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在不影响其财务的情况下实现这个产能。就连那些成功的汽车制造商,如尼桑和马自达,也因为销量下降和股票贬值而陷入了重大财务危机。

对于三星来说,获得企业的支持至关重要。为了资助新事业,公司不得不向银行大量贷款,而这必须得到企业批准。可是,企业为了防止过度竞争,已经颁布过政策来限制多种经营大企业继续向新领域的扩张。三星要增加新业务项目的决定与企业的法案直接冲突,导致了他们与企业官员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

三星获取企业批准的第一次努力没有成功,他们的要求被否决。但是李健熙心意已决,并在同企业的协商中打出了“釜山牌”。釜山是当时韩国总统金永闲的权力基地,在那里建厂对于釜山居民来说是一项绝好的事业。经过两个月的协商,在当地居民的强烈要求下,金总统终于软化,三星汽车由此诞生。

人犟犟不过市场

三星的政治战略代价高昂。高额地价让釜山无法成为一个理想的建厂之地。结果这一举动耗掉了大量资金,造成每辆车2620万韩元(合21825美元)的生产成本,这与现代每辆车240万韩元以及尼桑330万韩元的生产成本比起来,一点竞争力都没有。另外,三星还与尼桑签订了对它来说相当不利的许可证协议,从而更加加重了公司负担。三星同意引进尼桑汽车的一些核心部件,并以它销售额的1.6%-1.9%作为交换条件,可当时韩国汽车制造商的平均销售利润才只有1%。

面对这么多不利条件,三星要想顺利展开汽车业务已成天方夜谭。实际上,它的汽车本身还是很不错的,无奈,执行效率和产品质量只是生意成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尽管有许多褒扬的评论,三星汽车还是只卖了不到5万辆(大部分是卖给了职工),而那花了30亿美元建成的年产量能达到24万辆以上的釜山汽车制造厂也没法大显神通。仅1998年上半年,三星汽车就损失了1560亿韩元,而它的债务也大幅上升。许多观察者都认为,除了放弃他对汽车制造的热望,李健熙已别无选择。1999年初,三星汽车向银行提出了破产管理,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挽回损失。

很显然,三星不应该在1990年代中期,国内国际市场都处于供大于求的时刻进入汽车业。经济危机和在汽车业的惨败让三星集团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进行了一次痛苦的整个公司范围内的重组。

最后,三星总体上还算是幸运的。对于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这次众目睽睽下的失败不过是一次警告,警告人们当一家大型的、资源丰富的企业完全由它的私人老板来摆布时会发生什么。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