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处::CCW作者:赵水忠
不完美哲学可能是引导CIO走向完美的必修课。李经理连续两个多月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但他依然精神十足,对工作充满热情。这劲头一方面源于领导的信任:3个月前,CEO任命他为公司ERP项目小组的组长,晋升为CIO,让他来主导这家大型消费品公司成立20年来最重大的一次变革。虽说CEO也经常参加ERP项目组的会议,不过他和李经理都明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千钧重担都压在李经理身上,自然很辛苦。
另一方面,这种辛苦也源自李经理对工作的完美追求。和某些技术出身的CIO不同,李经理在工作中,特别注意学习企业的业务知识,他明白自己所在的公司和其他中国企业一样―管理粗放,如果不用追求完美的心态来要求,很可能ERP固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最终将会被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所“同化”,“那我们就失去了实施ERP的根本价值了”。
因此,李经理对工作完全是按照他和咨询公司共同制定的完美的实施方案严格推行的,他不但对员工要求严格,对各部门领导也同样严格。在一次ERP培训会上,销售部总经理迟到两分钟,他就严格按照规定让他在会场门口站了两分钟。对于员工和同仁的不满,李经理并不担心,“我这样做,是为了公司好,况且有CEO的支持,于公于私,我都没什么担心的”。
但事情就在他觉得没必要担心的时候发生了。李经理在ERP项目小组组长的职位上呆了还不到3个月,就被公司一纸调令,调去当行政部副经理了。这是明显的降职,李经理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他去找CEO要说法。这次,CEO对他没有了以前的推心置腹,只是公事公办地告诉他这是公司的需要,接受与否随他。于是,他很快办理了辞职手续。
李经理临走都不明白,自己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上,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他没有想到恰恰是因为太追求完美了,反而让他丢掉了工作。可见,在信息化过程中,CIO千万不能不恰当地追求完美,否则可能会将通向完美的路径阻断。
不完美的技术
对生产隐形眼镜的博士伦公司而言,准确地掌握物流信息很关键,这也是博士伦中国公司电脑部经理陈其伟的工作重点之一。IT厂商在了解到博士伦的需求后,上门来“推销”物流解决方案的不少。这些厂商的产品最重要的卖点之一就是,可以实时反映出博士伦的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具体地理位置。这样的解决方案能保证博士伦的经理人在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清晰地了解到产品在运输途中的位置以及何时进入客户的仓库。对于经理人来说,这当然是非常完美的物流解决方案。当然,这种实时的物流解决方案由于涉及到IT、GPS等多项技术,其投资额也是百万元级的。
每当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大谈其方案多么完美时,陈其伟总会告诉他们,他并不需要这么完美的方案。他说:“对隐形眼镜这种产品来说,获得实时的物流信息其实没有必要,那么我何必投入那么多钱,追求这种技术上的完美呢?”
陈其伟最后决定采用自己开发的一个短信平台,让物流公司的司机每隔200公里给博士伦公司发一个短信,告诉公司其所在的位置。“全部投资才几千元,但这已完全能满足我们公司的物流管理要求了。”
当然,在许多人眼里,博士伦的解决方案太“土”了,所采用的技术一点也不酷。不过,现实中那些选择很酷的技术的CIO可能最终发现自己陷入了“技术完美主义”的误区――超前的技术投资只有小部分是有效的。身为CIO,须从企业的业务和技术两个方面选择技术,且应自始至终以满足业务为目标,以降低投入为基本约束条件。
陈其伟选择自己开发短信平台,从技术角度看似乎是不完美的选择,但从业务角度看,却是最佳选择,因为它切合了企业的现实需要;反观那些在信息化过程中,把巨额技术投资视作企业信息化和个人职业生涯成功标志之一的CIO们中,不乏不由自主地陷入追求技术完美误区的人。其实,一个真正成功的CIO要有意识地追求技术上的不完美,尤其是那些技术出身的CIO,他们可能对所谓的完美技术有所偏好,类似的偏好往往会让他们陷入追求完美技术的误区。
不完美的革命
通过剧烈的变革、在短期内迅速实现目标的革命与长期而艰苦的变革相比,人们往往更喜欢前者,因为它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这种心理在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路径选择上并不少见,很多软件厂商、咨询公司和企业都喜欢把信息化定义为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强调对组织和流程进行激烈的改变,其间不成功便成仁的大无畏气概俯拾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追求完美革命的意识成为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一种群体性心理。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企图通过一次完美的革命,在短时期内让企业脱胎换骨、面目焕然一新的设想往往是不现实的。相反,那些不把希望寄托在一次完美的革命上,而是通过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般持续改进的企业,看上去似乎浪费时间、浪费工夫的做法却取得了比完美革命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