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成功改造企业文化的八项原则(一)

企业培训师观点:成功改造企业文化的八项原则(一)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本文出处:慧聪网作者:马魁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在变革过程中都会面临如何改造企业文化的问题。杰克·韦尔奇这样评价改造企业文化的关键作用:“如果想要列车再快10公里,那只要加大马力就可以了;但要是想让车速提升十倍的话,那就必须得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升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对许多变革成功的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也表明,这些企业之所以成功实现变革,是因为它们把改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变革的主要突破口,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企业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时至今日,可以说改造企业文化正受到企业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正如当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L·克拉克在其撰写的《改革》一书中所指出的:“许多企业正在自觉地把企业文化的改变作为改革赖以成功的一种有力武器。”

但是,改造企业文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调查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有计划的企业文化变革由于未能贯彻到底而失败。尽管有较大难度,如果能遵守下述原则,企业还是可以成功地改造自己的文化,至少成功的机会能够提升。

  原则之一:市场决定的原则

  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造企业文化的首要原则。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的研究表明,除非企业文化能促使企业对外部环境健康地适应,否则一种强势的企业文化不能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不能促进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强势文化往往会对企业的成功造成伤害。例如,王安电脑公司曾经非常成功,但它死抱着过去成功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不放,没有及时改变自身的文化,以适应变化中的市场需求,这最终导致该公司的衰亡。因此,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性是企业改变文化的主要原因。例如,波音在1999年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便把改变保守的企业文化作为公司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施乐新任董事长安妮·马尔卡希为了清除施乐文化体内的使施乐抵制外来变化的毒瘤,在2001年提出要彻底改变施乐文化。企业早先的辉煌并不意味明天的成功,因为外部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而企业现存的文化是企业适应过去的市场环境的产物,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它就可能因不适应而成为企业前行的沉重负担。正因为这样,企业应时时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经常分析现有文化是否适应外部环境,一旦不适应就要考虑改变文化。改造企业文化必须符合外部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要求,否则将会弊大于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不少民营企业家现有的企业文化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延续,从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来看,这种文化已成为这些企业进一步提升生产力的桎梏.在这个意义上说,重新塑造企业文化正是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家深化改革、摆脱困境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满足顾客、员工、股东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和要求,同时在质量、成本、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取得竞争优势,才能获得持久发展。所以,如何根据市场经济提出的这些要求,确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和规范,是我国企业在改造企业文化方面所要思考和解决的着重点。

  原则之二:自上而下的原则

  科特和赫斯克特在他们合写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说:“通常公司中只有那么一、两个人在推动企业文化变革中具有极为关键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这一、两个人就是最高经理人。IBM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陷入困境,1991至1993年间累计亏损额达162亿美元。1993年4月,郭士纳接管公司。令人惊奇的是,仅隔了3年时间,即在1996年IBM就实现了77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60亿美元的净利润。这一奇迹是与郭士纳接管公司后便着手对公司进行重塑,尤其是成功重塑了IBM的企业文化分不开的。而IBM文化的重塑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是由于郭士纳的亲自推动,用郭士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最重要的工作是推动文化变革。”再如,1999年,卡洛斯·戈恩在连年下滑的困境中出任日产公司新CEO,他一上任就立刻发现日产公司处于混乱中。该公司下级工厂的生产能力超出销售能力100万辆,采购成本比雷诺公司高15-25%,并且由于负债110多亿美元,公司现金短缺。戈恩的诊断是:“日产公司缺乏明确的利润导向,对客户关注不够而过于注重与竞争对手攀比,没有一种跨越职能、国界和等级界限而进行合作的企业文化,缺乏紧迫感,观点不一致。”于是,在接管日产后的第二个星期,戈恩就着手改造日产的企业文化。他的这一大胆举措不久就得到回报:日产公司濒临破产的下滑趋势得以扭转,重新走上了盈利的发展道路。日产的复兴理应归功于戈恩成功地改造了日产的企业文化。正如日产公司执行副董事长、董事会成员松村法雄所说:“戈恩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他能重塑人们的精神状态。”

  几乎所有改造企业文化的成功案例都表明,改造企业文化只能自上而下地进行。这是因为,改造企业文化意味着要提出新的价值观念,确定需要形成的企业文化;也意味着改变那些与新的价值观念不协调的政策和制度,而只有最高经理人才拥有改变价值观念和深层机制的权力。同时,新的价值观念要渗透到整个企业中去,也只有从高层到底层,才会取得实效。没有来自最高经理人的决心和榜样行动,新的价值观念就难以扎下根来,新的企业文化也不可能繁荣兴旺。因此,最高经理人公开表明赞同改造企业文化的坚定态度,并且花费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推动企业文化变革,是至关重要的。

  原则之三:随机制宜的原则

  随机制宜原则要求:要成功地改造企业文化,就必须抓住时机,找准突破点.

  能否在适合的时机及时推动企业文化变革,对文化变革的成功有很大影响,《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的作者特伦斯·迪乐和艾伦·肯尼迪认为,至少在五种情况 下最高管理层就当考虑把重新塑造文化当作与自己最主要使命息息相关的工作。这五种情况是,当企业一贯依靠价值观为动力,而环境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之际;当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激烈而环境迅速变化之际;当企业业绩平平或每况愈下之际;当企业确实就要成为一家大型企业集团之际;当企业成长十分迅速之际。此外,企业的兼并与重组,也需要对文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兼并方的企业文化与被兼并的企业文化之间有重要差异时。企业遇到这些时机,“乘机而上”推动企业文化的改造,就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反之,如果时机不恰当,最高经理人就企图把新文化强加于企业,那么,由于不易被员工们接受,其结果通常是新文化不敌旧文化。所以掌握好改造企业文化的时机十分重要。

  所谓找准突破点,就是不同的企业要根据本企业所处的情境,针对某些没有得到正视的问题或挑战,确立企业文化变革的方向和目标。例如英国航空公司为了改变对乘客服务态度差的状况,把企业文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将顾客放在第一位。再如,当福特公司买下美州虎汽车公司时,美州虎汽车存在着明显的质量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以取得“全面质量”就成为改革美州汽车公司文化的重点。事实上,不存在“最好”的企业文化,只有“适宜”的企业文化。改造企业文化只有与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才会现实可行而更易让人接受。

  原则之四:机制支持的原则

  一旦确定了企业文化变革的目标和方向,就应重新检视现有的政策和制度,并着手改变那些与新的企业文化要求不一致的制度和政策,把它们推到新文化的变革方向上,营造出支持新文化的机制,最重要的是分配机制和晋级提升机制。

  例如,戈恩在改造日产文化的时候,为了把日产企业文化改造成关注利润的文化,他就摈弃了一些传统做法,其中包括论资排辈的制度,明确了根据业绩来支付薪水和提拔员工。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论功行赏的机制,日产的文化才得以成功转变。

  美国纽可公司原来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肯·艾佛逊用他独创的“70%的文化加30%的技术”的管理之道把它建设成美国第三大钢铁企业,而受到管理学界的瞩目和重视。董事长肯·艾佛逊认为,纽可的成功,文化至少起了一半以上的作用。纽可之所以能塑造出一种可以形成竞争的优势的文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改革了分配制度,使其支持公司新的使命和价值观。用肯·艾佛逊的话说,就是“纽可大部分为其它企业所羡慕的东西,如团队精神、超常的生产效率、低成本、应用革新、高昂的士气、爱厂如家的员工,都扎根在我们的工资制度中。”

 分配奖励和晋级提升都应以对员工表现的评价机制为基础,评价的基准是员工的行为是否符合新文化的要求。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把员工个人的行为和企业文化变革的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辅相成,从而有助于现存文化向新文化靠拢。

  总之,有效的支持机制能够有力地推动企业文化改造。如果得不到与新文化相适应的机制的支持,企业文化就不可能发生最真实、最持久的改变,最终企业文化的变革就会因流于形式,而走向失败。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