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是决定企业走向的,是决定企业大势的。做企业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主要取决于战略。
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蜀国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僧人,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僧对富僧说:“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僧说:“你依靠什么去呢?”贫僧回答道:“我有一个喝水的瓶和一个吃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僧说:“我多年以来想买船去到南海,还没有做到,你靠什么能去呢?”过了明年,贫僧从南海归还,把他去南海的事情告诉了富者,富者面有惭色。西蜀距离南海不只有几千里,富僧不能去而贫僧却到了那里,人确立自己的志向难道还不如那个贫僧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条件差的人有目标,有战略,获得了成功。条件好的人没有目标,没有企业战略,就谈不上成功。
制定企业的战略,是一门经营管理的艺术。有些管理学大师认为,管理不是科学,是艺术。这话有道理。科学是工笔画,讲的是形似,需要的是一丝不苟,严丝合缝,一成不变,千人一面。艺术是水墨画,讲的是神似,需要的是因人而异,各显神通,挥洒自如,千姿百态。科学讲的是普遍性,不普遍适用,就不是科学;艺术讲的是独特性,难于模仿,无法复制,失去个性,就没有价值。科学讲的是正确与否,追求的是对错;艺术讲的是好坏与否,追求的是完美。科学用数据说话,艺术用感觉说话。所以,企业战略的制定,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事,不能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而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这里有两条最为重要:
其一,企业家在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中处于中心和主导的位置,任何人不可替代。这一条做不到,战略就是作秀,就是应景,就是瞎胡闹。
其二,战略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可变的,有些东西是不可变的。可变的东西,一定要依存于不可变的东西。什么可变?战略的具体内容,突破点,成长路径等等,这是可以选择的,有的将领长于阵地战,有的将领长于运动战,有的长于水战,有的长于陆地战,仗怎么打,必然因人而异。不可变的是什么?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根本规律,是对企业现实正确的认识,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这些一变,一切皆变。可变的东西脱离了不可变的东西,就要出现重大问题。
明确企业方向
富兰克林说:“从事一项事业,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之后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
1977年,矶田一郎出任日本住友银行的总经理。当时,住友银行由于经营的问题,亏损2000亿日元,由全日本银行排名第一的位置,下跌到第五,元气大伤,困难重重。
矶田一郎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出人意外地在就职演说中宣布:一定要在三年之内领导住友银行夺回日本第一的荣誉。
在当时,这个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与会者都露出怀疑的眼光,无人相信。
矶田一郎自己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要敢于摈弃按常规办事的陈规陋习,在必要时要敢于冒大的风险。否则,就算不上一流的企业家。他还直言不讳地说:“从我参加工作那一天起,我就决心不做二流企业家。优柔寡断不是我的性格。”
他着手成立专门的工作团队,放弃舒适的家庭生活,住在公寓里,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他的精神感染了整个团队。两年多的努力,使矶田一郎的体重减了十几斤,还患上老年消化不良症。但它却赢得了一个称号——死不服输的逞强汉。
三年过去了,奇迹出现了。住友银行在矶田一郎的带领下,重新夺回了日本银行第一的宝位,他本人,也被美国杂志评为1982年度的世界最佳银行家。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管理者的首要职责就是设定目标。他们应该决定目标是什么,决定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矶田一郎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家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企业的领头羊、带头雁。引领方向,是企业家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责。而作为战略来讲,他的出现,将结束一个企业无方向、无目标、无有效的组织行为的活动,使企业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从具体的事务管理状态,走向以目标为导向的系统控制状态。
确立竞争优势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有一条极为重要的军事原则,就是“未战先胜,胜在战先”。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讲的意思是,战争还没有开始之前,在战争的谋划上,就能够取得胜利的,是由于谋划的全面,仔细。反之,在战争的谋划上就处于失败地位的,是由于没有仔细的进行谋划。谋划得全面仔细就可以得到胜利,谋划得不好就不会得到胜利,何况于没有谋划呢。我通过敌我双方对于战争的谋划,就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
孙子还强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策略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用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手段取胜,下策是以攻城取胜。
企业间的竞争体现在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但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竞争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战略输,企业必定输;战略赢,企业有可能赢。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战争一样,常常不是输赢在战场上,而是输赢在战场外;常常不是输赢在后,而是输赢在战前。企业的一个战略,一个思路,一经确定,实际上就已经意味着你的输赢了。正因如此,企业家一定要明白,战略是决定企业走向的,是决定企业大势的。做企业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主要取决于战略。能否战胜竞争对手,主要取决于战略。
凝聚企业人心
企业以什么来凝聚员工?有四个维度。即薪酬、职位、工作环境和企业前景。来自四面八方的员工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对于这四个维度,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追求良好的报酬,有的贪图理想的职位,有的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期盼企业美好的前景。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企业家,也会由于自己的理念,在这四个维度中各有侧重,用不同的方法吸引员工。但事实上,人的需求是具有多面性特点的。这四个维度,对于员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只不过不同的人,对于其中的某一点更为侧重就是了。作为企业家,在这四个维度的选择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你选择什么,意味着你引导什么;你突出什么,意味着你带给这个团队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薪酬必须具有竞争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一流的人才;员工的个人成长必须有足够的空间,这样员工才有向上的力量;工作环境必须和谐融洽,这样才能使员工心情舒畅,对这个团队有感情;企业的前景必须光明,充满魅力,这样才能使人有安全感,有奔头。在这四个维度中,企业家应当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但这四个维度中带有全局性,能够起到统领作用的是企业的发展远景。因为没有这一点,其他的因素都无从谈起。德鲁克说:“每一个组织都必须信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没有这种承诺,也就没有组织,有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组织必须有简单、清晰并能让所有成员保持一致的目标。组织的使命必须足够清晰和足够高远,从而为所有成员树立共同的愿景。体现这一使命的组织目标值则必须清晰、公开并且经常得到重申。”
提高企业绩效
管理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绩效。战略可以将经营之道转化为绩效。它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在不可预知的环境中取得预期的成效。
战略有助于组织有目的地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德鲁克认为:“成果的取得是靠挖掘机会,而不是靠解决问题。”机会总是垂青有所准备的人。抓住机会,首先是寻找机会,识别机会。任何机会都是在鱼目混珠的情况下出现的。能不能识别,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对于客观事物,走马看花和有意观察,完全是两回事。在战略指导下的有意观察,就会帮助我们沙中淘金,辨别良莠,提高机会的把握能力。企业有了明确的战略,就会用企业战略的视角,对经营的环境进行有目的的审视,从而发现新的机会。实际上,没有战略,“机会”也就不能称其为机会。
战略也是对经营之道的检验和衡量。若在战略的指导下,企业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效,这就需要重新思考经营之道。而意外取得成功,也需要重新审视经营之道。
战略有助于提高资源的效率。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这是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资源的配置必须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为依托,只有这样,资源的配置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企业的资源必须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必须把最优质的资源,向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中最重要、最有发展前景、最有可能形成良好效益增长点的项目上倾斜,这样才能使资源发挥最大价值,也才能在资源使用效率性的支撑下,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