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无论是继续求生存还是进一步谋发展,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瓶颈。为了突破瓶颈,在竞争中胜出,当然需要采用尽可能科学的方法,但是在可供选择的方法面前,仅仅讲科学是不行的。三鹿奶粉“假蛋白”事件告诉我们,在科学管理方面同样不能自欺欺人,在各种科学管理数据达标的过程中,还要用对于正当性的判断来约束自己,否则科学的伪相同样会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如果把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瓶颈当作优胜劣汰的双刃剑,那么它对企业来说应当是公平的。三鹿在奶源的收购环节,按照食品科学的要求,对鲜奶蛋白的含量设置了指标,以便进行严格的检验。对于奶农来说,送检不合格,表面上看面临着检验瓶颈;实质上说明鲜奶质量不合格,面临的是质量上的瓶颈。成车的鲜奶卖不出去,奶农受到很大损失,本来可以通过改良奶牛品种、改善饲料提升鲜奶的蛋白含量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养牛的成本在提升,奶农又面临着成本的瓶颈。如果说科学的指标是有形的瓶颈,那么由市场无形的手设置的成本瓶颈之类,我们可以称之为无形的瓶颈。
这两类瓶颈哪一个更容易通过呢?在充分竞争的领域,无形的瓶颈没有通融的可能,于是难免会有奶农采取便捷的方式向有形的瓶颈叫板,即掺假达标。只不过在新的形势下,掺假也要讲科学。因为科学是中性的,即可被用来较真,也可以被用来做假。科学又是一个发展着的观念,在一定水平上总有自己的软肋,总有它尚没有克服、无法完善的课题。而且根据事物的矛盾性,无论它发展到什么水平,总有自己的天敌或者克星。在食品检验中,直接测量蛋白质含量技术上比较复杂,成本也比较高,不适合大范围推广,业界常常通过检验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而化学原料三聚氰胺恰恰含氮量很高,人称“假蛋白”。要使鲜奶蛋白质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难怪有奶农要用“假蛋白”的科学之矛去攻食品检验科学之盾了。
在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中,三鹿集团是一个“有60多年历史的国家知名企业”,号称有“极高社会责任感”,属国家免检企业。它也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国家级乳品科研中心,具有雄厚的研发能力。有新西兰、英国的乳品专家来企业传授的技术,有28位国内有影响的高级设计人员、营养专家、博士、学者、高级工程师作顾问,有江南大学在三鹿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它引进国外、国内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仪器139台(套),仅仅原料验收就有“1100道检测程序”。像这样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企业,对于“假蛋白”信息的掌握绝不至于不如一个奶农。只不过与此同时,三鹿自己也遇有瓶颈,一是原料不足的瓶颈,部分奶源还要取自奶农。二是成本的瓶颈,国家不允许奶粉企业随意涨价。近两年,乳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奶粉原料价格翻了将近一倍。三是实现市场目标的瓶颈,占领农村奶粉市场需要采取低价倾销的战略。但是如果按照质量要求18块钱卖一袋奶粉连本钱都收不回来,三鹿已经在添加廉价大豆蛋白粉来替代奶粉。在这种情况下,当三鹿发现了奶农在鲜奶中掺假时,为了压低收购成本,完全具有不予较真的动机和可能。
即使三鹿对于在奶粉里加三聚氰胺是清白的,在婴幼儿食用三鹿奶粉后患肾结石等病状的事实面前,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在企业经营中仅仅讲科学是不行的。因为科学的指标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或者方式在形式上达到,使它不再成为瓶颈。在可能的选项中,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或者是否继续较真,都需要自我约束。那么这就需要具有讲科学之外的东西,比如讲精神、讲道德、讲诚信、讲良心、讲责任、讲正当性、讲企业文化等等。我们在这里强调一下正当性,因为它更贴近商业活动逐利的实际。在商业活动中逐利是正常的,但是使用的方法必须正当,直接目的必须正当,过程必须正当。与科学管理相对应,我们可以把在管理中坚持正当性叫做正当管理。企业在讲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坚持正当管理,否则管理无论怎样讲科学都会形同虚设,甚至是一种形式主义,三鹿“1100道检测程序”的失灵就是证明。
正如赵晓先生在《市场经济的局限与信仰的价值》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市场经济叫人不偷懒,却不能叫人不撒谎,也不能叫人不害人”。这使得单纯由利益驱动的市场经济存在着一种天生的危险,就是它有可能导致一个很坏的情形:诱使人们勤奋地撒谎、勤奋地害人,不择手段地谋取财富。”不偷懒,就会去讲科学,坚持科学性;不害人,则要讲行为正当,坚持正当性。如果说撒谎就是不正当的行为,那么勤奋地撒谎、勤奋地害人就是在采取科学的不正当方法。不择手段地谋取财富,也需要突破各种瓶颈;而不择手段地突破瓶颈:当然不会拒绝用科学的方法去打开阿里巴巴之门,即使见不得人也可以在所不顾。问题恰恰在于,见不得人的方法即使暗合科学的咒语,能够突破瓶颈,也万万不能使用。而“市场经济存在着一种天生的危险”,正是不顾正当性的要求在拿科学豪赌。
有鉴于此,在通过瓶颈的各种“伪相”面前,仅仅讲科学是不行的,需要坚持正当性。在管理中坚持正当性就是要坚持正当管理,即在管理中要求在企业家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自己给自己设置道义的“瓶颈”,对于不正当利益的诱惑不越底线,不触红线。而这种“瓶颈”,并没有现成的指标,事前几乎都是“免检”的,需要企业自觉自愿地遵循。正当管理是对自己的管理,其间尽管人人都有免检的资格,更有难检的环节,然而它需要自检,需要自律,往往需要通过自我约束,拒绝各种不正当的选择具体表现出来。首先,事实上人们越来越重视管理的规范建设,已经开始了对科学管理弊端的校正,管理规范可以作为正当管理的基础。其次,企业家也越来越重视下级的人品,无论其能力如何,强调人品一定要好,这就是正当管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人品好表现在管理领域、执行环节,就是具有正当性。另外,正当管理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还要在各种试图瓶颈的伪相面前坚持原则,绝不通融。只有如此,当我们遇到比三聚氰胺更“科学”的造假产品,比如“耐水洗化验”,“抗氨氮反应”等高科技替代物出现时,我们的火眼金睛才不至于失灵或者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