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意识制约央企信息化进程

企业培训师观点:意识制约央企信息化进程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来源:互联网

  “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这句老调重弹的话曾经让多少中小企业陷入两难:不上信息化吧,企业无法适应市场形势;上信息化吧,要将公司有限的一点钱投入进去心里还真是没有底。中小企业常常在信息化的问题上为资金短缺而发愁,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家资金雄厚,理应在信息化建设上水涨船高吧,但笔者在最近的调研中却发现,“不差钱”的央企同样有一本难念的经。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最近公布了中央企业2007年度信息化水平的评价结果,除中国远洋、中国联通、宝钢集团在内的10家企业信息化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外,其他企业情况不容乐观:A级10家,仅占6.9%;B级27家,占18.6%;C级59家,占40.7%;D级35家,占24.14%;E级14家,占9.66%。这一评价结果是根据《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而得出,《办法》规定,中央企业年度信息化水平被划分为A、B、C、D、E共五个级别,划分标准为:90-100分为A级、80-89分为B级、60-79分为C级、40-59分为D级、39分以下为E级。由此看来,央企信息化多数仅处在及格水平(C级40.7%),不及格率仍然很高(D、E级比例高达33.8%)。

  另外,当前在对企业信息化效果评价中,存在浮夸的现象,一些被IT厂商确立ERP典型应用企业,实际情况与媒体所宣传的相差甚远。一位业内专家在对某ERP应用典型企业调研中发现,该企业虽然ERP已经上线,但车间计划仍然要依靠手工来做,完工报告不能精确到天,存货周转也并未加快。

  按理,被视为“烧钱”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对财大气粗的央企来说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但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最终的效果。笔者曾对“金融危机是否让企业减少信息化投入”的话题采访过一些企业,其中一部分企业的回答出人意料。一家国有重型机械企业信息部门负责人说,当前,他们的信息化投入只可能更多,因为以前投的太少了:该企业年利润12亿元,每年的信息化投入只有3000万,也就是说,只有2.5%的利润被用作信息化。

  这家重型机械企业是典型的老国企,在信息化建设除投入不足以外,在引进先进管理理念过程中也碰到了障碍。在ERP选型时,他们曾想用SAP产品,但终究因本企业管理理念与之差距过大而放弃,他们最终选择了一种权宜之计,先找一家公司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系统,对流程做一个初步梳理,今后再另做打算。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企业终将面临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乃至工作方式的变化,由此带来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利益调整。对于历史较长,机构庞大的央企而言,这个问题尤其突出,也正因如此,一些央企在信息化进程中,在利益调整方面出现了积重难返的困境。

  要实现央企的信息化深入应用,核心是解决企业主体意识问题。业内专家金达仁始终认为企业是应用ERP的主体。在他看来,“意识直接主导和影响着人类社会各项活动的进程和效果。企业主体意识如果不增强,再好的战略、理论、方法、技术、软件和网络平台都将无济于事。”另外,深化信息化应用,要落到实处。今天,我国ERP应用领域已经有很多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思想和方法,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去落实,尽快地将这些思想和方法运用好,以解决实际问题。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经济放缓,大环境的不利促使我国企业更深刻地意识到缩减成本的紧迫性,向管理要效益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对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家而言,在订单减少、生产进度放缓的今天,企业生产不再像过去那样急迫,完全可以更从容地去进行较深层次的信息化建设。一位国有机械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告诉笔者,金融危机发生前,企业忙于应付生产都来不及,不上信息化也能够活得很好。危机发生后,一方面,是企业订单减少,经济效益受损;另一方面,相关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降低成本的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这些都导致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加大。由此不难看出,对于“不差钱”的央企而言,这个阶段正是企业深入应用信息技术,以提升管理水平的最佳时机。只有企业对信息化予以真正的重视,才有可能抓住这个时机,以先进管理理念代替旧有理念,在经济放缓的现阶段,为企业下一步的蓬勃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