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15年后,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的博弈论著作《策略思维》升级为新的管理艺术博弈论著作《妙趣横生博弈论》。我想跟大家说说自己对于竞争策略的管理艺术的理解。
原书名为TheArtofSerategy,直译为“策略的艺术”。从《策略思维》到《妙趣横生博弈论》,固然大部分材料是新的,但是书名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作者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事实上,两位作者写道:“在创作《策略思维》的岁月,我们还太年轻,当时的精神思潮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后来,我们才彻底认识到合作在竞争策略情形下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良好竞争策略的管理艺术必须很好地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从“策略思维”到“策略的艺术”,准确地体现了人类认知的进步。
正如作者强调的,博弈论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必须理解对方的想法。人们在本性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提升到“策略的艺术”的层次,那就不能囿于以自我中心,而是要理解他人的立场、他人的观念以及他人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对对手的理解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怎样很好地把竞争和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艺术。这是我对于“策略思维”升级为“策略的艺术”的第一层体会。
大约在10年前,我们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本科学生希望我给他们的毕业纪念册题词。我题词的大意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学的运用是一种艺术—科学的本领有赖于训练,艺术的才华讲究悟性和心得。”现在我感到高兴的是,作为一位教师,我的这个体会有点接近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在《妙趣横生博弈论》中对于博弈论所说的一些话。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说:“科学和艺术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系统而富有逻辑的方式来学习,而竞争策略的管理艺术的修炼则只有依靠例子、经验和实践来进行。”“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远非完备,(所以)大量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门艺术。”他们写作《妙趣横生博弈论》的目的,是把读者“培养成策略艺术的更佳实践者。不过,对竞争策略的管理艺术的良好实践,首先要求对博弈论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方法有初步的掌握”。
具体来说,“面对如此之多很不一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良好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种艺术。但良好的策略思维的基础,则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这些原理就是正在兴起的策略科学—博弈论”。他们写作的设想是:“来自不同背景和职业的读者,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以后,都可以成为更好的策略家。”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还告诫我们,许多“数学博弈论学者”倾向于认为,一个博弈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与博弈相关的各种抽象的数学事实—参与者人数、可供每个参与者选择的策略的数目,以及与所有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相联系的每个参与者的博弈所得。他们说:“我们不这样看。我们认为由社会中相互影响的人参与的博弈的结果,理应也取决于博弈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在因为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就论述风格而言,1994年获奖的约翰·纳什(JohnForbesNash,Jr.)和2005年获奖的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可以说是这个绚丽光谱的两个端点。纳什“惜墨如金”,他的论述全部见于匿名审稿论文,数量不多,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完全是数学形式的讨论。相反,谢林则以出版学术著作著称,而且这些著作多半以老百姓能够从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与时下经济学主流的论述风格大相径庭。纳什天才地提出并刻画了博弈的均衡的概念,并且在很宽泛的条件下,证明了博弈的均衡的存在性,为博弈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谢林的著述,不但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哪怕这些思想未能刻画为数学形式的经济学模型),而且为博弈论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我们这个世界在20世纪经历了可怕的核竞赛,可是幸运地没有发生过核大战。现在许多人把核大战最终没有发生,看作过去的这个世纪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曾经几次眼看要发生核大战了,最后却还是有惊无险,从学理上说,这是因为谢林提出的思想理论说服了人们。
迪克西特教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大师。他是经济学模型的高手,在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博弈论在20世纪下半叶发展很快,但除了谢林的著述以外,几乎所有论文都采取数学形式的讨论,这使得博弈论在很长时间里都只是象牙塔里面的学科。在经济学大师的行列里面,是迪克西特教授首先认识到,“让博弈论离开学术期刊真是太有趣、太重要了”,因为博弈论的洞见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有广泛的应用。迪克西特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身体力行,将博弈论的重要洞见从原来数学形式的理论,转换成日常语言的描述,用直观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了理论化的命题,呈献给广大读者和广大学子。他们“想要改变大家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逻辑以帮助大家策略性地进行思考”。第一本这样的著作,就是差不多15年前迪克西特和耶鲁大学奈尔伯夫教授合著的《策略思维》,出版以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就博弈论而言,可以说迪克西特教授很得纳什和谢林的真传。纳什那样数学形式的讨论,他驾轻就熟,因为他本科学的是数学。而像谢林那样日常语言的著述,使他的读者比谢林还多,因为谢林非常成功的著述,旨在影响学界和政治家,而迪克西特及其合作者则专门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生和其他关心博弈论的读者写作。如果不是迪克西特及其合作者的努力,我们真是很难想象,今天的工商管理学生、企业官员和企业老总怎么能够理解博弈论的一些深邃思想和精彩篇章。
我个人与迪克西特教授的交往不多。1991年在普林斯顿向他请教一个国际贸易问题,他对于提供曲线(offercurve)的看重,对我有很大启发。2004年,也是在普林斯顿,我陪尔山与他共进午餐,他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更多的是从阅读迪克西特的论著中得到教益。相信广大读者也一样能够从阅读他的著作中得到许多教益。
大家都知道猜拳的“剪刀-石头-布”游戏吧。就在现在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中,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和你玩剪刀-石头-布博弈,而且把它升级为如果是“布”赢就得5分,因为“布”需要张开5个手指,如果是“剪刀”赢就得2分,因为两根手指表示剪刀,如果是“石头”赢则只得1分,因为只有一个端点。你说,这样的博弈论著作,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就学科范畴而言,本书的特点,是展开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的许多有趣的内容。信息经济学是与博弈论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专门对付信息不对称给人们和市场带来的新问题。例如“怀才不遇”,就是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后果,原因是人家不知道你的本事。为此,你需要发送一些特别的“信号”,告诉人们你有本事这个事实,学位、证书、论著、身手敏捷、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等,都是这样的信号。于是,信号发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一章。但是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进一步告诉我们,因为人们普遍在意发送自己有本事的信号,结果最有本事的人反而不做发送这种信号的事情,例如比尔·盖茨。上升为理论,那就是通过不发送信号来发送信号,叫做“反信号传递”。有人统计加州26所大学的语音邮件系统的电话留言,结果发现:来自有博士生项目的大学的电话留言中,只有4%的人会留言告知自己的头衔,而来自没有博士生项目的大学的电话留言,却有27%的人使用自己的各种头衔。本来,这些人都拥有博士学位,但是向对方提醒自己拥有的学位和头衔,恰恰表明这个人觉得需要一个“凭证”来把自己从芸芸众生中区别出来,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教授因为已经非常有名,却无须发送这种信号。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人的名片上印着一大堆头衔,也是同样的道理。间谍故事充斥着信息不对称,自然应该是信息经济学的题材,但是以我非常有限的阅历所及,只有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带领读者细细品味新世纪以色列间谍的故事。
我们在前面谈到谢林的著作多半以老百姓能够从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也是这样。必须提醒的是,能够从字面上读懂一段话,也就是说能够把这段话顺利地读出来,并不等于就能够理解这段话的内容,并不等于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还是要仔细地跟着作者去思考,这与看小说有很大不同。即使对于选修博弈论课程的大学生,也不能因为这本书是“普及读物”就掉以轻心。有本事你尝试把前面说过的升级版的“剪刀-石头-布”游戏研究清楚,就知道这本书的博大精深了。
艺术